小时候的农村,没有电视。逢年过节,舞龙唱戏就算是群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我们这一代,几乎都是听着大人们讲神鬼故事和有关本地革命人物事迹长大的。其中,听得最多的是奶奶讲的"南雄来的大官曾昭秀"的故事。
·红色故里-曾屋
与其说是讲故事,倒不如说是在听她絮叨。奶奶没文化,说话没头没尾,虽然听得我一愣一愣的,但还是不厌其烦地听她天一脚地一脚的说着。奶奶是社迳曾屋人氏,七岁抱养周家做童养媳。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就连最简单的手电筒,都得帮她打开,用完了帮她关上。村里人称呼她"泥妈"一辈子,以至直到她去逝的那年,我才从刻好的墓碑上得知她的全名——曾财秀。
·曾屋永新围
周屋与曾屋两村之间,路途不算很远,走路个把小时能到。打我记事起,奶奶每次回娘家,我都屁颠屁颠的跟着去。但从都来没见过也没听她说过有关她父母的事,每次接待都是她的亲侄子家。在农村做客,一般在主人家吃完饭,都会去其他疏亲一点的人家小坐闲聊。但是,奶奶吃完饭却总是带我去那座残垣断壁的破旧围屋前走走。无一例外都会说起"南雄来的大官曾昭秀。",她从不觉得同样的话重复无数次而感到尴尬,并且说完就没有了下文。然后指着墙脚上那一溜大小不一的石洞,讲她们小时候从这些石洞中钻进钻出。我心里常常纳闷,曾昭秀是干什么的?她们从石洞中钻进钻出干吗呢?
·曾屋永新围
后来,我到南雄求学读书。可能是"南雄"两个字的缘故,脑海里本早已忘却奶奶说的那个"南雄来的大官曾昭秀",又重新浮现出来,而且感觉愈加神秘。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网上一搜,就能了解其人其事了。学校与南雄烈士陵园一墙之隔,经常去里面小坐,也不曾有意去了解一下曾昭秀的史迹。但还是感谢那时的不方便和不在意,让已逝世二十多年的奶奶,和"南雄来的大官曾昭秀",一直在我的回忆里,充满神秘和温暖。
·曾屋永新围
前些年,退休多年的父亲,问我能不能找一本《全南人民革命史》回来给他,因为书店里没有此书卖。他参与过这本书的史料收集,走访并记录过内半、曾屋等村老人的口述历史。后来,通过在县委工作的叔叔找到这本书。当我将书交给父亲时,他显得异常兴奋。边翻边讲,三南游击队在内半如何如何,中共南雄县委书记曾昭秀在曾屋成立全南县第一个党小组……。当听到父亲提到曾昭秀这三个字,我不由心头一震,听的格外专注。在父亲的讲述中得知,原来奶奶说过无数次的"南雄来的大官曾昭秀",是个县委书记。父亲大概讲到,曾昭秀是南雄湖口人,1928年3月,国民党组织“清剿委员会”纠合民团进攻珠玑凤凰桥,曾昭秀召集湖口等地的赤卫队和革命群众,经过几番激战,人员伤亡惨重,为了保全战斗力,赶紧连夜率领苏维埃人员转移到社迳曾屋村。在这里休整,发展革命积极分子,并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党组织。
·党员干部培训活动中心
想要了解曾昭秀的生平事迹,如果当时想到就马上去查找资料,也不至于将一件不需费力就能办到的事拖沓好些年。但仅从这件事来说,我又非常享受因为没有及时去深究,而让我能在某个时间、某个场合,再次回忆起奶奶在这座旧围屋前,和我说"南雄来的大官曾昭秀"时的声音和神情。虽然逝世多年,依然感觉犹如昨日,在我心中一切还是那么鲜活,那么亲近。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今年中秋节,在某村做驻村扶贫书记的弟弟,说去曾屋村参观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说实话,这么多年,多少次匆匆路过而无暇顾及,与奶奶的离开有关,隔代亲戚关系日渐疏远。觉得机会难得,我便邀父亲一同去走走看看。因为我知道,他肯定又会滔滔不绝地讲他走访收集革命史料的"光辉事迹"。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到曾屋村,看见的景象与我印象中的村貌有巨大的改观。虽然知道国家正在如火如荼地大搞美丽乡村建设,但曾屋村容村貌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从桥头宽敞的进村水泥公路开始,路旁灯杆上挂有倡导文明新风的标语。就连专业从事广告标识设计的我,都对这些造型美观新颖,画面端庄雅致的设计拍手称赞。别小看这些小小的变化,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要知道,意识的提高才是建设乡村、发展乡村的关键。原先破败不堪的围屋修葺一新。广场地面铺设灰砖,平铺穿插,错叠有致,与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坚韧且沧桑的围屋,气息互通,相得益彰。广场上的那棵大樟树,与围屋相伴,见证曾屋村的寒来暑往,人事代谢。我想,"南雄来的大官曾昭秀"是否也曾和我一样曾经站在这里,面对永新围三个沉健厚重的大字,心生百姓永新,国家永新的期望和感慨呢?我朝围屋转角处走去,特意观察了一下奶奶小时候钻过的那一溜石洞,依旧如此,没有改变。内心感激修缮时能够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让美好的回忆因有实物的承载而浓烈、久远。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沿着荷塘上架设的栈桥,曲折迂回,沿阶而上,来到了一块小岗坪。这里以前是晒谷场,旁边还建有一排简易低矮的牛房。这么深刻的记忆,缘于小时候看《地雷战》的电影,和淘气的表哥学着电影里的情节,用鞭炮做牛粪"炸弹",一声巨响,满身斑斑"粪"迹,相视傻笑,格外开心。现在在这已经建起了村居广场和演艺舞台。是村里的文化娱乐场所,也是展现新时代农民风釆的舞台。如影院巨幕的背景墙上,镶嵌着猎猎风中飘扬的鲜红党旗,指引革命战士前赴后继去战斗的革命题材浮雕,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的慷慨悲壮。两旁一组以行军中的革命队伍为题的金属雕塑,气势犹如"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豪迈。
在红色党旗飘扬的雕塑旁,终于见到了奶奶无数次提及的"南雄来的大官曾昭秀"了。凝视他的头像好一阵子,如老友相逢,内心却没有半点惊喜,异常平静,突然不想去读介绍他生平事迹的文字了。我想,奶奶无数次讲到曾昭秀这个名字,难道是因与她名字上的一字之差?抑或是被民团杀害的爷爷,让她守寡一生?还是她们之间有过一面之缘……?心头泛起无数个疑问,时过境迁,如今已无从考究。抬头见宣传栏四周的压条已脱落,我在附近找了块小石头,庄重地用铁钉重新把它加固好。那一霎,有如为风雨中归来的老朋友,轻轻地擦捋紧贴他额头上湿乱的头发一般,细致轻柔,生怕自己毛手毛脚划伤了他的脸。
刚好此时,在国外留学的大儿子用视频向亲人们问候中秋佳节。寒喧几句后,我用镜头对着党旗雕塑和四周围旋转拍了一圈,让他看看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美丽乡村。我把它当作中秋节礼物,送给远隔重洋的儿子。给他一些思考,希望他能读懂为父为什么要对着党旗转一圈。
"南雄来的大官曾昭秀",虽然我没有详细具体的去了解您的生平事迹。但我知道,在我心中已铬下比简介更为详实,形象更为立体的人物印记。一生三十展芳华,用短暂的人生,为全南大地点亮了革命的火炬,照亮全南人民抗争压迫,抵制侵略,寻求幸福永远的康庄大道。看看今日旧貌新颜,可期明日谋富图强。发展依然日新月异,我要守护心中儿时留下的美好回忆,不因被社会发展而淡忘。希望在今后的某个时刻,脑海里再次回响奶奶常说的那句话。
"南雄来的大官曾昭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