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是否具备能决定“利润”的悟性时,能够抱着长时间持续投入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期望去开始一件事情吗?
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是可以日积月累进行训练的,比如健身、跑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一定能收获更强健的身体,或者更好的身材。塑造体形这件事成功的先例很多,可以总结出一套行动方法,这套方法可以被教授,效果也相对确定并且可以复制。只要我们投入时间精力坚持去做,就会有确定的收益。
另外一些我们确定只能复制开头不能复制结局的事情上面,持续投入的意义会是什么呢?
例如,我不确定每天写作这件事,长期的做下去会是浪费时间,还是有所收获呢。一个声音在说,长期持续的做,肯定会有收获的。这就像小学老师说的,只要用功读书,肯定能提高成绩的。我不自觉的想问问能提高多少呢。另外一个声音在说,你可能太功利啦,问问自己为什么写作,得反思一下是不是走偏了方向。
虽然问题提的不单单是写作这事,就拿写作来说事。长期写作,我们追求的是看到那个不确定的结果吗?还是说作为一个不问结果的过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果是前者,有一点类似真人秀节目,只是为了看到结果的话,自己做和别人做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如果是后者,生活中琐事也是修行,做好每天坚持在做又不得不做的琐事不就够了吗,也能达到修行的带入感和效果,是那种延续不断的热情,为什么要单独拿一件事来做,好像时间实在是多的没地花了一样呢?
如果我坚持写作几百天,是打字更熟练了?是完成了几百篇命题作文?是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了?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下意识的,不刻意的做,可能跟吃饭走路骑自行车一样,变成一项习以为常的技能,量变使这项技能越来越熟练,但是技能终究是工具,工具用得再熟练,顶多变成工人,作为工人能不能用工具创造价值,才是这个游戏好玩的地方。
那么在写作这件事情上面,能够通过刻意练习,最终产生价值的事情,是什么呢?或者说,写作这件事,应该“刻意”在哪呢,该在哪里使劲呢,遣词造句上?文章结构上?
这个问题好像回到某个终极问题上了,问题是一片空白:小学生说我也想学好,可是不知道怎么学好,我要是知道怎么学好了,我不就学好了吗。青年说我也想挣钱,可是不知道怎么才能挣到钱,我要是知道怎么挣钱了,我不就有钱了吗。科学的发展观告诉我们,事情是动态发展的,你今天不会学习,可能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了,今天不会挣钱,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体会你就会了。而实际情况永远是差生比好学生多,穷人比富翁多,动态的观念看问题,虽然很有道理,但实际问题可能更复杂,复杂到扔一个石头到池子里,除了打起来一个水花,啥也发生不了。
如果把写作看作是一项表达技能,解决的是怎么说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说什么,这两个问题构成整个写作的过程。通过文字把思想表达出来,重点还是思维。平庸的思想经过华丽的语言修饰还是平庸的,独到的见解即使用朴实笨拙的语言表达出来也能让读者惊艳。
写作本质上是顺序表达的过程,可以讲述观念,传播某种知识;可以是讲一个故事,重现某种体验;可以是摆事实讲道理;可以是吐露某种感情,产生某种共鸣;可以是就事论事,说说自己的态度;好的文字也是艺术,读起来让人产生美感,引起情绪波动。
如果不知道写什么,问题就是一片空白,再刻意的练习可能会刻死自己。写作本质是抽象思维的具体化,文字可以记录这个过程,并且被读的人不断重复。刻意练习,除了文字可以更具风格,更多是对思维方式的重组,以前碎片的,散布在大脑各个角落的,靠谱不靠谱的想法,点子,在我们写作的时候,会强迫大脑做搜索、重组、推敲这些动作,这些动作做多了,会形成比较好的记忆和逻辑推理链条,久而久之,大脑思考问题、提取观点、琢磨故事、渲染情绪的能力增强了。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把这个过程做的熟练,在阅读的时候,想问题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这种“构建”的思维,和文章产生同构,写文章的时候,这种抽象的同构被具体化为一组观点,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或者是一段包含前因后果的故事,达到某种统一。
我想,这就是写作应该“刻意”的地方吧,我们思维所及之处,被不断拾取构建,形成一个个的具体。这件事,确实需要些悟性。当思维更加强大了,树干更加粗壮了,可能会冒出各种细枝呢,比如出个书,做个社群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