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小李同学聊起初中体育加试的训练,她说她们那时候训练就只是跑步,早上4点多起床,5点10分开始跑步,跑大概十公里,然后回去吃饭、早读。每天如此。
我说我初中时候的学校比较科学化,训练计划都是体育老师制定好的,今天练跑步相关的,明天是立定跳远,之后依次是跳绳和实心球。就算是初三,也每天保证8到9个小时的睡眠。
这种对比让我想起前两天看的那篇高考状元进入北大后患抑郁症的事情。
里面的女生进入北大之后,发现身边的同学并不像是自己一样每天什么也不做只是学习就可以考上北大,不仅成绩好,还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擅长的技能。自己除了成绩一无所长,而在北大,成绩这一点也并不是什么长处。
于是她开始怀疑自己曾经的努力究竟有什么意义,好像都白白付出了。我拿这个问题来问小李同学,问她会不会有这种感觉。
她给我讲了她看待这种落差的方式。她说,自己一直以来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段的经历,自己都觉得是有价值的,就算自己也会觉得曾经的日子很苦,但如果问她愿不愿意回去,她是愿意的,而且会觉得那样的日子很好。
而看待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她说,尽管曾经自己做过的选择也有很多不足、或者一些经历也并不如意,但是那就是当时那个时刻的自己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了。所以不去后悔。
在关于“后悔”的这个态度上,我和她是一致的,以前也写过,虽然会有很多遗憾,但是当时那个状态下的自己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所有的努力了,也做出了当时最好的选择。所以遗憾却不后悔。
小李同学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接纳,不仅是对自己,还有对身边的环境。
这点我们也达成共识。
最近的一些交谈中,我发觉很多我最近才想明白的事情,才调整过来的心态,小李同学基本上一直都在将其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在做。有些唏嘘于这种对比,但是也为能遇到和自己的一些想法一致的人感到开心。
以前我们之间的接触还是不够深入啊,认识了7年,现在才逐渐发现这些。
她提到自己的妈妈,总是跟自己说,只希望她能开心地做自己就好了,而且从来不会说催促她去学习或是催促她上进。我想她的这种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心态,也来源于她的妈妈对她的接纳吧。而我,可能要自己做自己这种意义上的“妈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