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被不断地贴标签,也在不断地迎合这些标签,就如同戴面具般,在我们身上附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特质。这让我们信以为真,以为我们就是这样,比如:
女孩就该温柔贤淑;
男孩就该无所畏惧;
到了年纪就该结婚生子……
可是,如果这都是真的,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对人生感到迷茫?为什么依然不能处理好与人之间的关系?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是这么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既然我们有这样的烦恼,那就应该审视之、解决之,赋予人生意义。
由国内资深心理咨询师张沛超所著《我的内在无穷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以下简称《我的内在无穷大》)一书中提到,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烦恼时,可以解决的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做自己的知己。
张沛超医生师承张掌然、钟年、吴和鸣三位教授研习哲学、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主攻文化与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技术整合。他从业以来临床工作时间超过6000小时,是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被誉为 “国内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
在《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中,他用温暖的笔触、朴实的话语剖析了如何认识自己、疗愈自己、发展自己及关爱自己。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有内容,有用亦有趣,读后带来很多启发。
01 审视周遭,了解自己
和一个人成为知己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自己成为知己更是如此。作者在书中说到,“认识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是一件非常困难,并且需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心思和勇气的事情。”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以及不断探索自己的决心。
从出生起,我们便会与不同的人产生联系。一个可以认识自己的途径,即是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以及自己与人相处的模式。作者就介绍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叫做“人际同心圆”:
首先,在一张 A4 纸上画出同心圆,在最中心的一环写上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人名;
接着,在第二环写上比中心环关系稍远一点但与自己关系仍然密切的人名,依此类推;
然后,我们需要做一个针对同心圆中的人的思想实验。在同心圆的下方列一个类比表格,写上自己与同心圆中的人相似和完全相反的特质。
如此,我们便能从他人身上勾勒出自己的轮廓了。不过,也许你会对相反的特质感到疑惑。作者在书中解释到,“完全相反的特质仍然是一种深刻的认同,而且,通常这种特质可能与你的意识层面完全相反,而你的无意识照单全收;也可能你对待别人时完全相反,对待自己时则与对方一模一样。”
这样的思想实验可能会让我们心中对待自己原有的认知有所崩塌。若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有任何的不适,不用强迫自己。不要急迫地期待一个正确答案,我们需要追寻的是这个探索自己和逐渐认识自己的过程。
02 解读情绪,读懂自己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麻烦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悲伤、愤怒等等。这些情绪都有自己的语言,如同花语一般,当我们看到一种花时,就可以通过花语解读这种花所传递的信息;同理,当我们能读懂情绪背后的意思,也就能读懂我们的内在。
烦恼意味着恐惧和焦虑。我们常听到人说“我很烦”,但其实他可能说的是“我很怕”。要么他是怕必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要么是怕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要么他就是两者都怕。谁都不能仅仅只做自己想做之事,因此,我们大部分人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我很烦”的状态中。
愤怒意味着脆弱。一个人脆弱的时候,会打破自己原有的防卫系统,让自己变得易怒。此时,如果我们单纯想着“不要生气”,也并不会让我们真的“消消气”。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脆弱之处。作者总结到,“我们的生命的确比较脆弱、我们的心理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健康。我们需要多关注我们的生命,这是非常正当的。当我们的心理因遭受某些影响而变得脆弱时,我们应该像受伤的野兽一般,找一个僻静之处舔一舔伤口。只有这个伤口真正痊愈了,我们才不至于对自己产生愤怒,才不会因为曾经受过的伤害而变得无法信任别人,进而产生郁怒或盛怒。”
指责意味着绝望。指责在普通家庭中是一件平常事。一般来说,指责和愤怒紧密相连。如果一个人发怒,就很容易引出指责,并且格外外显。但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是一个指责别人的人,他的内在也会相当绝望。书中更进一步提到,绝望往往会伴随悲伤,因为习得性无助,每一次希望都会破灭。
悲伤是可以有力量的。这里说的“可以”是指我们能够从悲伤中收获力量。很多人将悲伤视为毒药,这会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下意识地回避与他人深入交往,隐藏真实的自己。但其实能体会悲伤很重要。作者总结到,“能够全身心地体验悲伤,感觉自己的悲伤,并且把自己的悲伤整合到自己的人格中,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当我们有了接纳和整合悲伤的能力,并逐渐从悲伤中获得力量时,这样的力量也能传递给身边的人,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
03 面对真我,活出新生
撕下不适合自己的标签的过程,也是自己接纳新事物、整合自己的过程。但是,成长过程中所贴上的标签如同脐带、胎盘般与自己血肉相连,想要撕掉他们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不妨试试在内心中做一番思想实验,从相反方向重新看待这个标签,会立马增加观察事物的角度,解绑标签所带来的压力,那么心中的困扰和痛苦也就少了许多,人生也会得到放松。
同时,我们也要有告别过去的自己的勇气,这样才能吐故纳新。作者说到,“我们自己塑造了某个自我,别人又加固了这个自我,但这个自我可能带来的并不是安全感或认同感,这时,我们就要考虑果断地与之挥手告别。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中不断与自己将要发展出来的那些部分相遇。”
面对真我的过程会带来许多不同的感受,并且不会总让我们身心欢愉。但这些感受都是我们生而为人鲜活体验的一部分。因此,不妨试试多给自己一些空间,期待这些体验的整合。书中总结到,“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未知与不确定性带来的失控感,我们的人生之路也会越来越宽。”
请相信,我们值得美好而充实的人生。
写在最后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人最深处的本质,其实是想成全自己。” 但若是我们不了解自己,盲目地、拼命地想要迎合自己本该放下的东西,那会消耗自己宝贵的生命能量,进而也很难拥有一个自由的、充满创造性的人生。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成全自己,就更应该不断向内觉察自我,与自己建立亲密联系,遇见无穷大的自己。
作者在解释我们的内在时,用到了“花“的比喻。他说,”我们的内心应该像花一样,每一层都有它的结构、颜色和用途。而且花和洋葱不同,花是有‘心’的,这个‘心’有特别大的用处——在秋天结出果实,不符盛开。“对此,深表认同。
若此刻的你遇到与人相处的困扰,请不要纠结、疑惑,或是垂头丧气,《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打开心结。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现在开始,不断尝试向内,面对真我,做自己的知己,成就繁盛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