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晓声(一)
文/袁茹意
苦难磨砺性格
贫穷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梁晓声的时代也不例外。穷像阴魂一样挥之不去。梁晓声小的时候,家里七口人,爸妈,一个精神失常的哥哥,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年纪尚小时,一家人都依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过活。父亲长年累月不在家,母亲带着小儿女们艰难度日。母亲找过几份临时工作,补贴家用。那连男人都皱眉头的下苦力的工作,母亲努力咬牙坚持着。毕竟多一分收入,家里的境况会有些不同。
梁晓声的母亲有些文化,所以她很支持大儿子考大学,也支持梁晓声在锅都要揭不开的情况下,买书。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梁晓声在父亲、母亲、哥哥都不在的情况下,尽己所能的照料着弟弟妹妹。生火、做饭、穿衣、收拾家,哪一处他都得伸手。也因此常常逃课。学校老师找到家里,和他母亲说明情况,孩子低下了头,母亲别过了脸。母亲知道二儿子的不易,暗自垂泪。
梁晓声在穷日子里,曾经抢过车夫的豆饼。车夫追赶到他家附近时,母亲勇敢地叫出儿子,归还豆饼,并捎带着又给了人家几个窝窝头。晚上孩子们都回来齐了,让梁晓声说了白日的情况,之后告诉孩子们要记得给当娘的留脸面。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莫言《卖白菜》,因为“我”多收了人家一角钱,而让母亲觉得很丢脸。
都是饥饿与贫穷,让人卑劣的一面显现出来。好在母亲的及时纠正,才让孩子们尚小时便记得,再穷也不能学人欺负人的能耐。
亲人
父亲,严肃且暴躁。长年累月不在家,却严格要求家人万事不求人。早年间,父亲只是个称谓。当父亲年岁大了,到北京投奔梁晓声的时候,才从他的笔下看到了不一样的父亲。将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将孙子照料得无微不至,将群演的角色扮得一丝不苟。白胡子老人在帝都,在北影,受到了极大的尊重。而这殊荣是老人家凭借自己的付出获得的。早年间,父亲忙于生计,与子女少有沟通。晚年间,儿子忙于生计,少与父亲沟通。原来想要生活好,真的很难。
大哥——兄弟姐妹学习的榜样。学习上刻苦,且成绩突出。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他没选择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也放弃了保送的资格,为了母亲,他填报矿山学校,只为早些毕业,早些工作,早点拥有大一点的房子。父亲在大哥上大学这件事上极力反对,毕竟家里还有更小的几个孩子要养活。当父亲得知大哥已去上大学时,给他写了封信,用尽他所会的最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愤怒。一个不顾家人,只顾自己前途的人,让人心生痛恨。梁晓声恨过哥哥,因为他觉得大哥不懂事。大哥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时,他也恨过哥哥,恨不得他快点死掉。因为家里每年都要为大哥支付大额的住院费。父母死后,大哥仍住在精神病院,梁晓声说请他再等待两三年,等退休了,一定接他出院,和他一直到老。家人间,谁对谁错,谁也说不清。因为缘分,这一辈子成了家人,好好对待吧。
写作
读《蛾眉》,感受梁晓声不一样的创作思路。一支被遗忘在地下室的蜡烛,一点一点淌着烛泪,注定会蜡炬成灰。有谁还记得它呢?它是一支被遗忘的蜡烛啊。一只刚出生三天的飞蛾与它相遇啦。你会相信飞蛾爱上了蜡烛吗?所有人听到的都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同情的泪都不会流下一滴的。偏有那么一个女孩,从中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并郑重其事地把蜡烛与飞蛾“合葬”啦。童话般浪漫,忧伤无悔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