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在人际关系中的抱怨:“为什么向我发火?”“凭什么把责任推到我身上?”“自己没做好,还要怪别人”等等言语。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你却不知自己早已放弃了有效沟通的可能,变得和那些人一样传播着负面的情绪。
科学表明有一种“踢猫效应”,它是说我们对于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最终形成一个恶劣的情绪闭环。
就像是我们的父母因为心情不好而臭骂我们一顿,我们因为不服气而把一团糟的心情撒到弟弟妹妹的身上,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你自己。
我们之所以无意间这么做,实质在于我们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我们在被否定之后的愤怒掩盖了应有的理智,这其实是一种可怕的心理传染。然而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巨大的压力下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那么我们怎样在适当发泄情绪的同时又不至于干扰他人呢?黄执中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也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点。
1.没有人喜欢被改变
刚看到这句话会让人产生迷惑。你脑子里可能立刻就蹦出相反的想法:改变多好啊,想追求更好的生活人之常情啊……当然我并没有否定你的看法,可是我们探讨的是我们想要改变背后的真正的动因。
改变是什么?改变是一种颠覆,一种对之前看法的否定,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偏好和选择的结果。被迫改变的你会自然会产生不满,就像妈妈的唠叨一样,大概我们也不喜欢这样枯燥的说教。
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我们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我发现每当别人试图否定我们的结论时,我们总会试图反抗,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无一例外。正如黄老师的这句
”没有人喜欢被改变,所有人都是在被攻击之后增强自己反驳的欲望”
那么,如果我们思想碰撞谈起的不是“你应该”而是“我需要”,冲突就不会继续升级,继续升温。“我需要”是一种请求,是一种被需要。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那么“我需要”就会是一种合理的谈话方式。
2.没有人喜欢不知情
不了解情况的人, 更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冲动。人与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一开始就否定别人会把敌人推到对立面,对方心里会有警戒情绪,听不进意见。
因此当我们需要解释时,不妨将这样做的理由清楚的告诉对方,而不是以规则搪塞,当他们了解到不得不做的理由时,戒备之心也会暂且放下。因此,知情为沟通提供了理解的桥梁。
3.情绪带给我们不同的看法
愤怒时,我们会无意识的强化自己的想法。惊讶时,我们更倾向于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这也是我们改变想法的最佳时机。悲伤时它会帮我们发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情绪的抒发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也会带给我们不同的看法。之前在书上见过这么一句话:
“从来没有一只耳朵被真正的说服,给出的答案不过是从正面或者反面强化了自己的信念。”
产生情绪通常是存在已久问题的触发,而所有问题都是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改变我们的看法,而是因为我们虚荣心的作祟。
我们只有找到真正问题所在,才能抛开情绪的包裹,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有两种:对待生活中的情绪,要么改变现实,符合期待,要么降低期待,符合现实。
当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复杂而混乱的情绪面前,思绪就像一团奇形怪状的乱麻,一不下心就会刺痛别人,也会刺痛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情绪管理,也需要知道情绪产生的动因,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广阔,沟通更加有效,也能对自己爱的人都少一些伤害,多一些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