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还乡手记”非虚构故事大赛
#还乡手记#回乡一日――像游客一样回老家

#还乡手记#回乡一日――像游客一样回老家

作者: 化名_6bfe | 来源:发表于2018-02-23 23:36 被阅读0次

    大年初一晚,全家决定初二回老家,浙江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父母让我在微信上问堂哥一家是否在老家过年,堂哥说在的,我又追问了一句:在县城还是村里?堂哥反问:老家在哪里?

    从市里回老家,要开一个半小时的高速,在隔壁县下高速,再经历大概两个小时的“山路十八弯”。山路是这趟旅程最痛苦的地方,目测平均一百米就有一个弯道,其中不乏急弯,开车的人可能觉得挺有意思,坐车的人就不好过了。一路上车辆很少,但是车停路边、人在旁边吐的情景不少见。

    从山脚绕到山顶,从一座山越到另一座山,老家越来越近,父母的话题越来越多关于从前,关于村庄。他们聊这个村的陈年轶事,那个人的悲惨遭遇,还有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有时会看着外面的景色,感叹这些年的巨大变化。我静静地听音乐,转移对胸口里恶心感的注意力,妹妹早已呼呼大睡。

    操场

    中午12点左右,终于到老家了。车子停在从前村里小学的操场上。说是操场,只是一块儿水泥地和一根旗杆。我在村小读了一年级。整个学校一共两个年级,两个老师,一个教室。一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边,二年级的学生在另一边,老师先给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自习、写作业,然后再换过来。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叫“复式班”。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就要去乡里上学,寄宿制,周五回家,周日带上咸菜和大米去学校,大孩子带小孩子。小学早就关闭,二层小楼变成了村委会。现在,楼顶有个喇叭,正放着广播,主持人欢快的声音在安静的村庄里显得格外清晰。小学关闭,操场上不仅没了小孩子活泼的声音和嬉闹的身影,大人也越来越少。操场除了是学生们的活动场地外,还是人们聚集和交流的场所。记得小时候过年,操场上会放口铁锅,锅里烧柴,大人们围在火堆旁聊天。香菇收获时节,每天早上的操场都聚满了刚从菇棚摘完香菇的菇农,等待专人来收,然后把这些新鲜香菇装车带往外面的菜市场和超市。

    现在操场上除了我们一家还有几辆车,两个聊天的中年男人,他们看着我们,是一种对陌生人的打量,爸妈也没有同他们交流。几年前春节或者清明节回来的时候,操场上聚集着回老家的人,大家热络地打招呼、聊天,我们小孩子被领着给长辈们问好。今天这里很冷清。

    村里唯一的小卖部,从前是教室

    午餐

    伯母出来迎我们,她身上洋溢着健康与活力,一看就是一个能操持好家里家外的主妇。从操场边上的小路走进去就是伯父家,一栋老房子。大学毕业不久的堂哥坐在门口晒太阳,伯父站在另一边, 伯父家的爷爷戴着雷锋帽坐在门边的小椅子上。门上的新对联是我在老家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年味。

    简单地打过招呼,我们进到餐厅兼客厅。里面的光线稍暗,摆设还是从前那样,泛黄的是张含韵和张娜拉的海报,崭新的是老人的肖像照和姐姐的婚纱照。伯母早在“鱼戏莲叶”的桌面摆上了果盒,又忙着泡茶。大家聊了一会儿天后,伯父对伯母说:“可以吃饭了。”伯母便起身麻利地收拾桌子,变魔术一样从厨房里端出备好的菜。中间一个电炉,里面是自家养的鸭子,每样菜都分做两碗各摆一边,碗刚好围着电炉一圈。其中几个碗的花纹已经晕边,生出一层旧时的滤镜。菜已上齐,可乐已倒好,传统的过年主食――手工千层糕和黄粿也上来了,母亲叫伯母吃饭:“菜已经很多了,你快来吃饭,别忙活了。”伯母笑着回答“就来,你们先吃着。”然后又到厨房去了。

    四面的桌子,我们一家占去两边,伯父和哥哥坐一边,爷爷坐一边。大家不经常见面,各自忙碌,可以聊的话题也不多,经常冷场,就靠招呼客人吃菜过渡尴尬。吃着吃着,话题就转移到了我们小辈身上。伯父和父亲一边谈着公务员的优厚待遇,一边和我们说一定要考公务员。父母们在子女的未来上找到了共同语言。小辈们呢,点头、微笑、吃饭。吃到四分之三的时候,爷爷吃饱离桌,这时伯母才坐下吃饭。

    爬山

    下午的计划是爬山。父亲之前一直说老家有座山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国家A级景区,特别好玩。我一直对他的夸赞存疑,这次一方面是因为被热门景点的人流挤怕了,另一方面是觉得很多年没回过老家了,所以回老家的景区玩,但只玩一天,而且晚上必须回县城住。家里的老房子早就拆了,爷爷奶奶都去世了,亲近的亲戚也没有几人在村里,我们没有什么久留的理由。虽然以前一直吐槽的土厕所已经换成了现代化的卫生间,但是寂静的乡村、稀少的人(全村常住人口几十人)还是让人不能在这里待超过两天。

    从村里到山上修了一条水泥路,车子可以一路开上去。山路依然崎岖。十几分钟后,水泥路到了尽头,但不是在山顶,到山顶的垂直距离还有几百米。那里有一块相对平坦的泥地,是停车场,已经停了五六辆车。因为老家在浙闽交界处,这座山的另一边就是福建,所以也有几辆车是“闽”开头的牌照。

    剩下的路只能用来走了,石梯狭窄,山路陡峭,没爬多少就已经气喘吁吁,妹妹更是大呼“被骗了”“要下山回家”。这山虽然冠有景区的名号,配套设施却很粗糙。沿途没有垃圾桶,饮料瓶子那些被随意扔在路边。有几个休息点,只是一些简单的石凳石桌,其中一个点有亭子和水池,可水池里漂满垃圾。而且这些休息点都没有卫生间。

    山上的景色很好,站在山顶,四周的山和村落尽收眼底,亚热带的山林四季长青,配以天空是毫无杂质的蓝,还有天边漂浮着彩色的空气,人感受到的是放松和愉悦。父亲说,冬天的景色不算好,每年四五月份,满山杜鹃花开,那才美。老家有喝糖茶吃咸菜的习俗,随着山的开发,去年村里推出“咸菜茶民俗文化节”,在操场上摆上一桌桌咸菜和茶,展示走马灯、打黄粿等民俗活动,还能去山上赏花、摄影,办得热热闹闹,吸引了周边县市不少人来参加。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倡议下,旅游开发是一条好路,但是在景区配套设施、交通、知名度方面,恐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从前,每到特定日子,周围的村民都会来山上拜佛。山上有两座庙,一座小一些的在山顶,一座大些的在山腰。从前,两处的香火旺,现在少了一些,而且建筑都已破败。我在那儿没有看到看管的人,庙里有香,善男信女们将钱投入功德箱,自取香。我小时候去过福建那边那座大一点的庙,记忆有些模糊了,但是大家坐在厨房里吃土豆和主殿的朱漆大门一直记得很清楚,而现在,厨房堆满杂物,久未使用,大门颜色黯淡。

    水泥路的尽头 山上的景色

    离开

    下午五点左右,我们离开老家。车又开始绕山路,离村庄越来越远,我却没有离开故土的难舍和悲伤,这一天我们都没有回已经废弃的老房子看过,更像是离开一个寻常的旅游景点,带着欢乐记忆和满身疲惫。在外读书,讲起老家时,我说我是X县人、X村人,我会向别人介绍这里的风俗,我会说这里的方言,我保持着这里的饮食习惯,但是长久的离开让我对它的情感很薄。同时,我也不是常年生活的城市的人,十几年来,我始终不会讲那里的方言,我和本地的同学之间总有一条线在。大山里的小村庄总归是“故乡”的实体,因为它的存在,想到故乡时,脑子里有个图像。

    妈妈说:“住在这儿也就是还有点儿感情,荒是真的荒。”村里人口越来越少是一个难以忽视和改变的事实,虽然村庄在改变,改革厕所、修建公路、发展旅游,但是这些能召回人吗?如果有一天,村里的人都离开了,荒草林木从新占领这片土地,那时我的老家在哪儿?

    安静的村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乡手记#回乡一日――像游客一样回老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uf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