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读后感
王婷婷
《在人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我认为最值得看的一部。我因《海燕之歌》认识高尔基,因《在人间》迷恋上高尔基。通过《在人间》我了解到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是如何承受一切苦难,顽强,自信地走在从书本与社会中寻找真理,在劳动中追求光明的艰难路途上。
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十分坎坷,他四岁丧父,后随母亲去外祖父家度日,十一岁时,母亲去世,不久外祖父家破产,他无法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于是他便离开了外祖父家,开始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在“人间”,什么活都干过:烧水、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洗衣、搬运、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还挨过打,住过院。总之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他原名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意思是“苦”、“痛苦”,而苦就是高尔基以前的生活,在《在人间》中都有具体描述。但是在《在人间》中却更多的描述高尔基面对苦难时的坚强,吃大苦,耐大劳。他的这种精神和事迹对于我,一个生活不知道比他幸福多少倍,但却叫苦连天,抱怨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警醒。读完《在人间》使我醍醐灌顶,看清了一些东西――应该知足常乐,懂得享受现在的幸福,对于一些小困难小挫折不应该抱怨,而是像高尔基那样忍受苦难,克服苦难,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在人间》中很大篇幅描写的都是高尔基学习的过程,他善于思考,有自己的思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改变自己正直的内心。在书中我看到了学习异常勤奋的高尔基,为了学习,他甘愿承受一切,包括凌辱、饥饿,甚至毒打。而且他热爱学习,热爱书本,不怕老板等人的阻挠偷偷看书,和书友柳德米拉一起躲在澡堂换衣间的窗前分享书本,和圣像作坊里的人一起阅读各种书籍,他的这种对书本和知识的热爱也触动很多好心的“知识爱好者”船上的厨师斯穆雷,船长太太,裁剪师太太,“玛尔戈皇后”等给他提供了很多书本,他从书本中汲取力量,看到希望与光明。不仅从书本中,他也善于发现身边的知识能源,在锅炉雅亚科夫,木工奥西普的身边转来转去,问各种问题,不断吸收着知识,没有书本,没有顽强的学习,高尔基就不能成为高尔基了。他是身正的自学成才者。他的这一道路,对于我们,特别是境遇坎坷者,生活困难者,很有意义!
而且更重要的是,书中有许多真理名句,使我不断摘录,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到了那里你得睁着两只眼睛,特别小心”、“你们都年轻,还得活得久,把你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攒起来吧!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别人的强两倍!”“他们之所以那样,是因为他们懒,头脑空虚,工作对他们来说,就是痛苦!”“话是起不了作用的。真理吗?真理有什么鬼用?那不过是秋天的雪,一落到雪污泥地上就融化了。于是污泥便变得越来越多。你最好还是不说……”等等。这些名言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是适用的。不得不说的是在书中高尔基对景物,人物的描述,其生动到让人折服,如他描述厨师斯穆雷,“他很生气地把剪短了黑发的脑袋向后一仰,鼓起一对乌黑的眼睛,打起精神,撅起嘴巴,大声嚷叫起来……他眨了一下眼睛,他那可怕的面庞,突然变了模样,露出了宽厚的笑容;他胖胖的火红的面颊,像波浪一样朝耳边移去,露出一口大马牙;他的胡子温柔地垂落下来。总之他变得像个善良的胖女人了”读完这段描述,就像自己在看无声电影一样,斯穆雷在你面前表演着这些动作。还比如高尔基描绘黎明的那一段,“四周静悄悄的,似乎一切都凝固在浓浓的秋梦中。透过灰蒙蒙的暗夜,隐隐约约地看到山脚下一片广阔的草地。这片草地被伏尔加河切成几段,但它却穿过伏尔加河向前面伸展开来,融化在蒙蒙的雾中。草地伸向远远的森林后面,那儿溅露光芒的太阳,正在不急不慢地升起,犹如在树林的黑色树顶上,燃起一堆堆的火光,大地接着就开始一种奇怪的激动人心的运动。雾越来越快地从草地上腾起,被太阳照得银光闪闪,慢慢地在它后面的地面上露出了灌木丛、树木、草垛、草场。它们好像被太阳晒融化了,正流向四面八方,颜色金黄而略带一点淡红。现在太阳已经触及到岸旁静静的河水了,似乎整个河水都动了起来,朝太阳照着的地方去。太阳越升越高,高高兴兴地祝福和温暖着光秃秃的、冻僵了的大地,而大地则散发出秋天特有的甜蜜的香味。清澈透明的空气表明着大地的辽阔,而且将它无限地扩展开来。一切都在流向远处,而且在引诱人们走到大地蓝色的边沿。”看完之后,就感觉身临其境,与高尔基一同感受着黎明到来过程中周围景物的变换。
高尔基的才华是靠自己一点点努力,不怕吃苦,善于思考,积极学习,不断积累换来的。正如德国作家卢森堡曾说:“只有读过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的人,才能正确地评价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在人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曲,是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给人力量的一部著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单位:建筑工程学院2015级建筑学1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