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神秘的禹王碑

神秘的禹王碑

作者: 起源矢量 | 来源:发表于2020-11-26 08:15 被阅读0次

    从岳麓山北麓山顶电视塔附近沿石板路东下,在山东面一侧,远远就能看见一处类似石亭的小景点,这就是静卧山顶近千年的禹王碑。禹王碑是岳麓山的古老文化象征,它的碑文铭刻千年,至今尚无人破译。

    ​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9行,共77个字,每字直径约0.16米。碑文形如蝌蚪,似篆非纂。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洪水淹没,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人”,最终制服洪水。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古名)立下了石碑。

    史载禹王碑最初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亦称“岣嵝碑刻”。该碑系宋代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至1233年)由南岳衡山峋嵝峰摹刻而来,距今约800年历史。因衡山至今未发现史传的禹王碑真迹,故此碑系唯一的最古老的禹王碑蓝本。因其来历不明,颇为神秘。

    青苔斑驳,碑文苍古,禹王碑给游人强烈的厚重沧桑的历史感。尽管经历了近干年历史的洗刷,禹王碑至今仍保存完好,且周围留有历代名家题词。

    据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文物工作人员介绍,禹王碑景点开发早在2003年就列入了管理处的议事日程,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方案。开发是为了挖掘岳麓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大禹治水的精神,打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基地和远古文化的研究基地。管理处酝酿在此修建以唐代建筑风貌为主,结合夏文化的元素特征,采用亭、廊(半廊)、碑和塑像合理搭配,建成以禹王碑所在地为中心的景点。

    管理处有关人员坦言:开发禹王碑景点的同时,也期待碑文这一千古之谜有新突破,为景点赋予新的内涵。

    禹王碑砷文字形奇古,有人说是蝌蚪文,有人说是鸟篆,还有人说是符。但历代学者大多认为是商周或商周以前的文字。自明代嘉靖年间再现天日后,禹王碑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研究者颇多,杨慎、沈镒、郎英、杨时乔等人对碑文都有释文,却各有不同。长沙市委文史研究室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禹王碑虽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因其碑文的独特释文至今尚无定论,如今能形成一家之言的说法就有好几种,其中明代杨慎,当代学者曹锦炎、刘志一的释文比较有代表性。

    明代杨慎为正德年间状元,明世宗时任经筵讲官,博览群书,当时推为天下第一,曾撰禹王碑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杨慎的诗文也多采用为现在禹王碑的释文。

    陈先枢认为,当代学者对禹王碑的释文,以杭州曹锦炎和株洲的刘志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比较有代表性。

    其中曹锦炎认为,禹王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其父越王不寿老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株洲刘志一认为,禹王碑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干古奇碑,至今说法不一。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熊传薪认为,禹王碑蝌蚪文独特的文字,使得历代学者专家破译说法不一,至今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说法,留下千古之谜。长沙市文化局文物处有关负责人杨晓刚告诉记者,禹王碑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很难辨认,杨慎释文也只是一说,难做定论,而我国历代碑石中尚无夏禹时代的实物例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秘的禹王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wo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