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的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研讨,我们组主要是L老师、W老师和我参与了咨访。L老师扮演了一个初一的女孩来接受咨询,女孩总是莫名地想哭,感觉生活没有意义。
我们的咨询研讨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由W老师完成。W老师询问了女孩这种状态持续了多久,在每天的哪个时段容易发生,什么时候不太发生,什么时候感觉好一点以及这么久的时间里她是如何应对的等问题。
第二阶段的咨询由我接力。我很好奇是什么让女孩第10次来找学校的心理老师的,我和女孩探讨了她她来咨询得到的帮助是什么,以及她现在这种状态带来的改变是什么,进而和女孩探讨“什么时候活着是比较有意思的”,和女孩一起去发现活着的意义是“有爱”。
第三阶段W老师引导女孩回顾自己在家时的场景,一方面加强女孩对家庭之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女孩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第四阶段一开始,我请女孩给自己的“家庭之爱”评分,女孩给出5分,但她的期望值是10分。带着女孩的这份期望,我们一起寻找方法:如何才能从5分向10分靠近一点点。当女孩想不出更多的方法时,我请她想象:如果是你的朋友遇到这个问题,你会给她什么建议呢?汇总了方法之后,我们接着探讨可以最先从哪个方法做起,以及具体如何去做。
第五阶段是全小组成员共同讨论,W老师提出一个疑问:万一她的朋友提出的建议是消极的怎么办呢?大家讨论认为,那其实恰恰是她心中的另一个声音,只是她一直没有面对的勇气。也许,在经过认真地审视之后,她会有更坚定的选择,并为此迸发出更多的力量,打一场漂亮的家庭保卫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