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让爸妈活到100岁吗?”
“那她肯定不愿意啊,那时候她都70了,压力该有多大啊!”
亲戚在酒桌上双眼迷离地问我,爸爸像生怕听见一个不太完美的答案一样,急匆匆地抢答。当时的我,正专心的啃者牛肉,抬着小脑袋,痴愣在座位上,看着一群迷迷糊糊的长辈继续“指点江山”。
我问自己:“你愿意让爸妈活到100岁吗?”心里有两个小人一起回答我:“愿意!”“不愿意!”我愿意: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我们之间有无法用语言衡量的亲情。
我又不愿意:因为如果他们不能活力四射的活到100岁,只是依靠医疗仪器艰难度日、只能卧于病榻之上整日唉声叹气,我倒是宁愿他们离开我,结束痛苦,下一世更加快活。
那时的我才读初中,十二三岁的样子。我对自己内心的答案非常满意,我觉得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答案了。
后来,我也曾无数次回想起这个场景,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你愿意让爸妈活到100岁吗?”很多年来,我都认为自己的回答毫无漏洞,合理运用分类讨论,逻辑十分严谨。
有一天,我突然换了一个词来问自己——你希望爸妈活到100岁吗?这一次,我没有再分类讨论,我很坚定的回答自己——我希望。为什么希望呢?
因为有爸妈的孩子就有家啊,因为有爸妈的孩子就不会像那漂泊的浮萍无所依靠啊,即使我们长大后很少让父母帮忙解决问题,即使我们也会讨厌父母的唠叨,但我们从来没有主观意愿上失去他们。
出于私心,我希望他们一直陪着我长大、看着我结婚生子、看着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愿意和希望在词义的解释上差别并不是很大,可我的答案竟判若云泥。
我不禁怀疑自己之前的答案,思考那到底是不是我的真实想法。
后来,大学社团面试的时候,学长学姐问我:“你是愿意做领导者还是服从者?”
我下意识地进行分类讨论,和之前一样,我对自己的回答很有信心,我自认为严谨、全面且充分。当我回答完,学姐笑着对我说:“不能分类讨论哦!”
我蓦然愣住了,我开始急匆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凌乱且支离破碎。离开面试的教室,我又想起了这个问题,加上了这样一个条件,我竟不知如何回答。
我突然明白:我看似严谨而全面的分类讨论,其实什么都没有回答。我想展示一个周全的自己,但其实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我没有自己真正坚信的一个理由,支持着我坚定地选择某一个侧面。
的确,不论何时,分类讨论是一种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式了,只要你讨论的足够全面、只要你分类足够细致,你可以找到任何一种借口去为自己的言行不一辩解。这活像一个“端水大师”,两边都不得罪。
分类讨论也是一个很讨巧的方式,在对方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你看似清晰的逻辑链条的确可以“震慑”住他人。可是,如果在回答自己的内心时的你还在分类讨论。
那么,你就不是严谨了,你是在逃避啊!你在逃避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你在逃避选择,同时逃避后果。
之后,我也曾和父母讨论过这句话,我将自己当时的答案告诉他们,他们乍一听也觉得非常不错,并且认为: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拥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在大多数同龄人只能呆呆楞住、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很好的根据不同的事情发展过程估量结果了。
我也曾将自己后来多年的心路历程告诉他们,他们说:“也许在将来的工作中,甚至对于很多看似关心你的亲人朋友,甚至是父母,分类讨论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你霎时间获得认同和赞誉、解决一时的尴尬,同时他们会褒奖你的周全、夸赞你的严谨。
但是你自己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很坚定的答案,一个你相信自己绝对不会后悔的答案,你不需要告诉任何人,自己心里清楚就可以了。特别是关于你的未来,你的梦想,你的情感……不要骗着骗着,连自己也骗住了。”
我可以对所有人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和选择,除了我自己
我可以对所有人分类讨论,除了我自己
我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周旋于一时,除了面对自己……
当我再次回答这个问题,我可以坚定的回答自己——我愿意!不论他们是活力四射还是卧于床榻,我都愿意!
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因为我希望他们再看看我,因为我相信他们也希望看着我,再久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