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隔阂 | 与父母平和相处竟然如此难?

隔阂 | 与父母平和相处竟然如此难?

作者: 好好种地 | 来源:发表于2018-01-17 03:06 被阅读39次

    自从参加工作后,很少与妈妈生活在一 起。这次生二娃,我自己的生活也相对安定了,希望与妈妈好好聊聊,有多点时间在一起,改善一下关系。站在妈妈的角度,她觉得大娃没花时间来照看,都是在照顾我弟弟的小孩,现在我的二娃应该要多照看一下了,平衡一下,要不然后面就难以有机会了。所以她就来到我家,帮我们照看小孩。

    果然如之前预测的一样,我与她之间有很多观念上和做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她比较在意孩子身体方面的如吃饱、穿暖等事情,我则要求身体需求满足外,还要关注宝宝精神方面的满足;2、对俭朴的理解不同,很节省,如一些水电气洗衣粉洗洁精之类的,这与她之前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联系;3、对差异的看法。我觉得有差异很正常,大家说出来,商量出一个结果就可以了。而我妈呢,当我说出这些差异后,她觉得我是在挑刺,是不满意她做事的方式。4、我的大娃已经8岁了,有他自己的想法,而且我们对他一直比较民主,很注意他的感受,尤其是又了弟弟后,他感到很失落,所以更小心地照顾他的情绪。我的这些做法,在我妈看来,是太宠爱小孩了。这些情况说到底都是一些小事情,但这些小事情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呢?而且争议起来后不可收拾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在我妈过来的这期间,我自己也在看一些书。育儿方面的是《斯波克育儿经》,这是我第二次看了,大娃刚生的时候也是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有用的知识,对我帮助很大。还有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写的《我的兄弟王小波》,这本书写了一个知识份子家庭里面的教育和经历,比照自己,发现了很多的不足。同时,我也看完了武志红的《巨婴国》,虽然里面的一些观点我不是很认可,但这本书整体上还是对一些落后的观念和现象进行了批判,也影响了我当时的言行。而后,我又看了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书,里面也谈到家庭和父母。当然,之所以选择读这些书也是源于二娃的出生,大娃的失落,母亲的刚到来所引起的冲突,以及对自己所受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一些迷惘。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自己的想法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书中的一些影响,感觉母亲的很多行为就是书中批判的对象,或与别人家的教育相比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因此,在言语上、行动上有一些过激的表现,责备过母亲在育儿方面的一些不好的做法,也发生过激烈的争吵,这些争吵,我期望和以前一样,吵过就吵过了,冷静后反思一下,关系如往常一样的,并未受了什么大的影响。

    但事实并非像我期望的那样,我的一些言行还是对母亲产生了打击,深深地刻在她的心中。在她要结束这次行程将要回老家的时候,我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她春节后再来的想法,她很坚定地拒绝了,而且也表达了她在这段期间所受的委屈和心中对我的怨恨。此时,我明白了,我们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隔阂。这隔阂,并非完全像其他人描写的那样,是因为“父母没有意识到儿女已经长大了;儿女们也没有意识到父母已经老了”。这句话或许说出了部分原因,但真正的原因在于:成年的子女与父母究竟能不能平等、坦诚的沟通?成功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是互相尊重、彼此鼓励、欣赏吗?

    我觉得我小时候是有心理阴影的,对父母的教育和管教是有怨恨的。而且,现在我母亲对我的两个儿子所做的事情证明了这一点,她本来就没有意识到精神上的平等、关爱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她对我的大娃的独立性感到很不舒服,大娃很多时候不听她的,也会直接对抗她。她就会用一些言语来打击他,完全不顾及大娃的自尊。当大娃因为不被信任而伤心哭泣的时候,她认为是大娃的一种“聪明的”策略、一种戏耍父母的伎俩,完全没有一种亲情在其中流淌。二娃还小,因为家务繁忙,她经常把二娃单独地放在房间里睡觉,等到二娃醒了,哭得足够大声得能够让她听见了,她才停下自己手上的活去抱他。她也理解不了,这种情景会给二娃多大的孤独感、无助感。当我与她争论,是否应该为了收晒在天台上的衣服而把小孩一个人放在家中时,她认为可以这样做,收衣服也很重要。我的观点是:晚一点收衣服也没有关系,待家里来人了,再去收衣服也是可以的,最好不要将小孩一个人放在家中。类似的场景刺激着我,回忆起小时候所受的伤害。给我造成的最大的伤害是每次我在睡梦中,被她尖锐的而焦灼的声音叫醒,至今我仍不由自主地害怕。其次是,我一醒来,发现自己独自一人被反锁在一个黑乎乎的房间里,我大声哭喊,就没有回音,也找不到妈妈,我只好趴在门缝看着有光亮的外面。再次是每当我做了一些不顺她意的事情,她就一巴掌过来或怂恿我爸爸:你还惯着他干吗?还不打他?这些场景在我心底潜伏着,影响着我与他人的相处,时常蹦出来提醒着它们的存在。反而,我却找不到一些让我温暖的场景,即使有,那也是我父亲给我的,而她的,我就回忆不起来。

    成年后,有次上心理课,老师说:小时候父母给我你们造成的伤害,你现在的父母已经不能治愈你们。你们要自我治疗,扮演你幼时心中的期望的父母,安慰心中那个幼小的自我。这种方法,我觉得很好。自我治疗,是很好的方法。即使有机会,与我的父母谈起这次往事,他们往往会会心地相视一笑,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些小事,你还记着?你都这么大了,这些事情还能伤害你?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你能做什么?除了在你的伤口上洒点盐外,你还能期望什么?所以,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那些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在精神上受到父母极大鼓励的人。而我们,总觉得父母在物质上给你支持,而在精神上,又把你拉下来,拉到比他们还低的位置。这是基因或是传承,维持了我们一代一代人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责怪父母。在那个年代,父母也是在尽全力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物质上的能满足,精神方面就顾不上了。能保证孩子们在物质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吃饱、穿暖、有书读、有学上就很不错了。他们也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省吃俭用一辈子,在各种运动中小心地为人处事,躲避着明枪暗箭,一心一意地希望孩子们上学,改变命运。有文化的,会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需求,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人,会以成长的眼光去对待孩子;没有文化的,让子女吃饱穿暖出门干净不丢人就不错了,谁在乎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面子和平等、独立。话又说回来,父母在小时候,又有谁尊重过他们,尊重过他们的自尊、平等和独立,他们过得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或许他们的目标没有那么高,他们在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所以,他们的目标就是让他们的孩子吃饱穿暖。谁知,这个目标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孩子了,他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精神要求如自尊、平等、独立。是的,今天,我们也是在尽全力提供好的环境给我们的下一代,物质的、精神的,我们也不能确定:等他们长大成人后,他们是否会满意我们现在的给予?我们不能确定。

    最后,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还要向父母索取吗?还是我们轮到我们付出了?过去的就让它们过去吧,每一个人都不离开这个时代,每一个父母也不能脱离时代的局限,他们只能提供他们那个时代拥有的东西。好比即使康熙皇帝,他再富有,也不能拥有一个普通的老人手机。好像人仓促到了中年,与上一代人的纠缠不清,与下一代又开始纠缠了,到底是怎样?我们到底要一个怎样的生活?是中式的传统儒教的家庭关系,还是西式的?这些都不是我们能选择的,这些都是客观的存在。我们只能去接受、去引导,而不能过分期望去改变什么?无论如何,都希望子女与父母能够理性地沟通,谈谈彼此的想法,体会家庭中那种真情流淌的感觉。

    母亲要回老家了,我认为我们的沟通不是很成功。我有时觉得老一辈的人犹如村口的那个老井,年轻人已经不在那儿提水了,因为里面有水草树枝还有一些青蛙;而老年人却喜欢那井水的甘甜,不喜欢用自来水。若是某天某个年轻人想清理一下水井的枯枝水草,发现底下的工程量是那么的巨大,而且也破坏了老人家口中的甘甜。或许,道法自然才是最高的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隔阂 | 与父母平和相处竟然如此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ap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