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开始于激发主动性并且结束于鼓励主动性,那么它肯定是错误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积极的智慧。”如何在教学中把握 “自由”与“训练”的节奏,使其协调发展,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仍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
而关于知识和智慧,怀特海认为,我们从整个世界中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而我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识。所以,虽然传授知识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但是教育还有一个意义更大的目的,那就是“智慧”。知识和智慧不能等同,没有知识的基础,一个人不可能有智慧;即便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也未必就有智慧。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是知识的运用、问题的处理和经验的升华。智慧主宰知识,但又不是简单的从知识就能传递到智慧。怀特海特别强调的就是:通往智慧的唯一路径是在知识面前保存自由的状态,通往知识的唯一路径是在学习上实事求是地探索和不断训练。
智慧的激发永远离不开两个途径:一是对知识保持必要的兴趣;二是对知识的运用。我们都知道,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发展,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兴趣是培养注意力和理解力的先决条件。正像怀特海举的生活实例一样,我们用餐是因为我们喜欢美食佳肴;我们喜欢运动,是因为锻炼身体让我们更有自信。而知识的价值,也取决于谁拥有了知识以及他将如何运用知识。但如果在教育中为了拥有知识而采取过分严厉的训练是非常有害的。试图用一种简单“公式”来解决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有时候我们会过分强调纪律:“教不严师之惰”,“蒙生要畏我”,现在又强调“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生为本”。“钟摆”的忽左忽右,难道不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的现象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