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简友广场散文
我在华西精卫进修的那些人和事

我在华西精卫进修的那些人和事

作者: 中二流 | 来源:发表于2022-07-28 17:50 被阅读0次

    人生有许多的人、事、物,会不经意地拨动我们的心弦。——张忆家《理智胜过情感》

    有些经历,历久弥新。回想华西心理卫生中心进修那年对我影响甚远,特别是刘协和教授和张忆家博士。

    前些时间看到邱昌建教授转发的“《70年》||精神医学大家说:刘协和”,深有感触,也想写写,只是拖延症严重,一晃半年过去,内心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能再懒惰下去,一定要写下来。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也不管是什么书只要是书就好,爷爷家里的书都看遍了,到白银后冶炼厂图书馆的书也都读到没什么读的了看的多了就喜欢胡思乱想。只是不爱学习,父母也不怎么管,好像从来没考虑过高考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人家在高考前备考呢,我把莎士比亚全集包上了高考语文复习资料的皮子看。稀里糊涂的上了个中专,以后才发现非常幸运选择了医学专业。毕业到医院后,别人都在拼命的往热门科室活动,我却是随波逐流,服从分配来到刚成立的精神科。周围的人经常用鄙夷的眼神挑动我敏感的神经,替我抱不平,你怎么去那个科室呢?我也是装着一脸无奈的说没办法啊,其实心中窃喜。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把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看了又看,还是竖排版繁体字的,看完后就经常分析自己做的梦,有时候怕梦忘了,半夜一醒来就进行分析。人一辈子最幸运的就是你的工作正是你的爱好,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嫌弃呢?只是不可跟人言,大多数人的认知和你不同,你去争辩只会让人觉得你是在自我安慰,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

    从小就焦虑的我上班后还是非常焦虑,我经常想我的人生就这样天天上班看病然后退休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这类无聊的问题,对前途感到非常迷茫,生活没有方向。所幸碰到的各级领导都对我关爱有加,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安排我去华西心理卫生中心进修一年。

    那是1995年,从未到过南方的我第一次来到成都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潮热的空气中弥漫着火锅的味道。我们当时住在华西继教学院,到心理卫生中心要走二十多分钟,可是并不觉得远。当时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在小学路47号,右拐进入巷子,砖墙不高,两米左右,常年的潮湿砖都变成了青灰色,墙头绿草丛生。路过中心的食堂不时飘出缕缕饭香,左手边就是华西心理卫生中心。

    当年的总住院医师是杨怀瑜医生,性格开朗大方,没什么架子,很有亲和力,并没有因为我们是普通的进修医生就心生鄙视,和我们进修生相处甚欢。考虑到我们外地的医生,她跟我们说话时很注意用普通话,以免让我们觉得华西有排外的感觉。当时就觉得很有前途的样子,果不其然,后赴美学习,获哈佛大学MPA学位,在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历任住院医和住院总医师,目前在旧金山湾区执业。前阵子偶然见她的近照竟然没多大的变化。

    一、 马渝根教授

    当我到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后,犹如打开了一扇不同世界的门。起初我对精神心理的渴求就跟普通人对心理学的感觉一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觉得特别神秘和玄奥。那时华西精卫群星璀璨,都是赫赫有名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大咖。心理大牌马渝根教授的查房特别受欢迎。众人都有着对心理学的向往,马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又正当盛年,每次他一到科里,精神饱满,步履稳健,自信满满,自带主角光环,众人环绕,听他教诲。他也从不让这些进修医生失望。记得有个严重的强迫障碍患者,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各地诊治无效来到这里,他每次大便时就看到自己的父亲的头像在茅坑里浮现,不能大便,导致严重的便秘,长期的憋闷进而感到有股气在身体内到处窜,最后在肩胛处形成一个包。马教授查房是在一个大的医生办公室里。当时医生两边坐着,马教授在众目睽睽之下让病人坐在沙发上,话语坚定舒缓,不一会就把他催眠了,病人鼻息呼吸均匀,马教授在他耳边轻声说着什么,之后病人逐渐醒来肩胛骨处的包竟然不见了,而且自己感觉一身轻松,多年的痛苦竟然消失了。众人惊为天人。连续的几天我持续观察,病人症状又有反复,马教授又当众做了一次催眠,病人还是应声而睡,症状消除,以后服药后效果奇佳。

    马教授每次到科里对医生们循循善诱,给大家描绘心理学的美好前景,有意无意的希望众人报考他的研究生。然而当时临床大于天,有条件考的更偏好临床,像我们这种没条件的只能徒增艳羡。心理再好在医院也是个边缘学科,虽然精神科在临床也是边缘学科至少是临床啊,他的心中的落寞又有几人能懂呢?

    二 张忆家博士

    然而美籍华人心理学家的张忆家博士来了。人的记忆是最不可靠的,有次碰到黄颐教授,我提到张忆家博士当时还送给我一本书呢,叫《理智胜过情感》,这几天为了写作找出来才发现,这本书是我自己买的,张忆家博士1996年回到美国后翻译的这本书,2000年出版后我就买上了,我却一直认为是她送我的,只因为这是她专门为国内翻译的,我心里就坚定认为是送我的。其实她送我的是香港林孟平的《辅导与心理治疗》,我找到这本书后里面清楚的写着赠于1996年4月9日。

    张博士个子不高,矮矮胖胖的,肤色黝黑,背着一个双肩包。每次到科里都伴随着爽朗的笑声。她正好要在华西精卫讲授一年的心理治疗,以后才知道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时只是兴趣爱好,华西的学风是很随意的,进修生有必修课,还有很多自己选择的自由,哪有课自己想听就可以去听。这种没有压力的学术氛围非常人性化,能最大程度激发自己的专业偏好。张博士的讲学应该是面向研究生的必修课,只是我们开始感到很新鲜不知道西方心理治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都蜂拥而至,来听听到底是怎样的。

    几节课下来,人越来越少,慢慢相对固定了下来,只剩下必修的研究生和我。次要原因是这不是进修生的必修课,可听可不听,还有进修生想着是针对研究生的,自卑心理作怪,自己去总觉得不合适。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开始觉得非常神秘的现代心理治疗和很多听课者的期望值差很多,听了几节课简直没一点感觉,虽然大家嘴上没说但看得出来。

    张博士的每次讲课好像非常散,一堂课有时一个主题都讲不完,在课堂上提问的很多问题都没给出答案,问她也不说,只是不停的提问。习惯了每次上课做笔记的学生都不知道该做什么笔记,我找出当年的笔记,都是一连串的问题,但是答案呢?没有。这给很多习惯传统教学的人造成很大的困扰。中国人的有着浓厚的权威心理,这在中国的很多心理咨询、治疗师身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反应,来访者经常希望治疗师给予直接的指导和治疗。而这种权威性越大,来访者越信服,暗示性也就越强,往往短期效果也越好。然而张博士呢一点架子都没有,好像生怕对方觉得她高人一等,拼命的表示平易近人,这在示范治疗的时候尤其明显。有的病人治疗几次后就放弃了。当学生有问题找她呢她也从不给你答案,只是不断的启发,让自己去想。所有的这些和大家以往的教育都是相违背的。当时对来访者中心疗法还不了解的阶段,接受难度相对还是较大的。这时候就体现出高学历研究生的优势了,首先这是他们必须要听的,他们不明白也会努力理解、学习,经过学习就慢慢理解了。我却只是喜欢。而且从小到大好像也没什么自卑感,跟他们在一起也没觉得自己矮人一等。虽然有的人的眼神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藐视我却并不在意,从小到大一直读书的人致命缺点就是教条化,一旦脱离理论的指导就茫然了,碰到张博士的课程对有的学生来说就很吃力。我却觉得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在交流时还经常根据平时基层实际提出问题。好像从小我就是个喜欢提问题的人,现在也是。心理治疗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至关紧要,可以影响到一个人从事心理治疗的目的、模式、结果。张博士经常采用不同的方式让众人内省。和她在一起好像有无数个问题等着你去解决。至于领悟如何就看个人了。后面才知道,她把心理治疗的基本条件真诚、尊重、同理心贯彻始终。

    每个人的天性不同,并无好坏之分,就跟练武功有的适合刚猛的少林金刚拳有的适合绵柔的武当太极拳。心理治疗方法也一样,林林种种,有的人适合来访者中心疗法,有的人适合精神分析疗法,有的人适合行为疗法。而我感觉自己张博士的讲座正与我的心性契合。人的命运轨迹事后看来都是有机可循的,杨怀瑜医师对张博士的讲课很有亲和力,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她的发展似乎本该如此。

    那时的我懵懂无知,经常有疑问就提出,张博士对我偏爱有加,单独对我进行了几次辅导,从工作生活家庭等等,在交流中从不表示自己的意见,只是看似随意的问些问题,答案只有自己去找。这些问题也许会随时间的流逝无影无踪,也许在哪天你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啊!那些看似随意的问题其实都大有深意。可是一切都已经不能改变,只能更珍惜往后的日子。

    “睫在眼前人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人很难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不能面对自己的弱点,当勇于审视自己并接纳自己时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思想就像种子一样,只要播下去碰到适当的条件就会破土而出。·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在中国似乎不太盛行?”,其实朱永新教授写的“论中国人的恋权情结”间接给出了答案。在传统文化下,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希望自己有权威对来访者进行指导,来访者也希望找个权威给自己提供指导性的意见。这种环境下人本主义的疗法很难盛行。

    三 刘协和教授

    《鹿鼎记》里说道:“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而刘协和教授在精神病学界不外如是。只要是搞精神科的都知道四个国家区域精神卫生中心,华西精卫稳居其一。而刘协和教授作为我国精神病学泰斗就坐镇其中。

    能够聆听刘教授教诲真是莫大幸事,还没到华西精卫我就心向往之。到华西后每天需要接收的新东西太多,刚开始还没有机会,每次无意间听科里老师提起时都是充满仰慕之情,满脸敬意,神情肃然。平时上班查房处理听课生活充实。各位大咖的讲座也是精彩纷呈。特别是黄明生教授的讲课。黄教授在国内精神病学界声名显赫,他是首届“华西终身教授”。那天老师说今天有黄教授的讲课,我早早就去教室占了个座位,不一会听众蜂拥而至,黄教授那天讲的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是感觉意动神迷,如闻天籁,启发了我对精神病学的极大兴趣。一位好的教师能带动一大批学生。

    没想到聆听刘协和教授第一次授课的那天,也是我最尴尬的一天。授课伊始,刘教授想认识一下我们这些进修生,让大家挨个做自我介绍。轮到我时,由于过度激动紧张,我竟然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全场哄堂大笑。刘教授耐心的连续问了我两遍详细情况,还顺便了解了下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情况。那天讲的是抑郁症,刘教授的讲课初听平实无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铿锵有力的语气,细闻方知大巧无工,思路清晰,内容条条有依据,句句有来源,信手拈来,俱是精华。比如同样是抑郁症,通常是一个人讲的每次内容大同小异,听一遍觉得很好,听两遍和第一次没什么变化,第三遍你绝对不会再想听了。而刘教授每次总能从不同角度切入,次次都会觉得有崭新的收获,感觉不虚此行,知识之广博如浩瀚大海,无边无际。华西精卫的疑难病例教学大查房是堪称经典的临床教学,前几年我到华西精卫观摩时首先就询问科室的教学大查房在哪一天,参加时依然是那么严谨热闹,我这个外面跑来的禁不住就自我介绍了下围绕病例提了几个问题,聆听了大咖解疑。刘教授主持大查房时由于人太多,经常都是在大会议室,许多学生没地方坐都站在过道和后面。一个疑难病例大查房,不只是一个完整的诊断治疗过程,也不只是聆听不同的思路。是一个对病人的横断面纵断面细致了解,条分缕析的过程。各级医生犹如一个个解剖大师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当你觉得已经穷致极尽,最后的主持人只能加以总结时,刘教授总能高屋建瓴,又提出每个人思虑不周之处,根据几种可能有理有据的逐一排除。每次查房过后总让人意犹未尽,品味再三。

    二十多年过去,自那后,华西精卫的精神始终在激励着我,经常审视自己。我和华西精神卫生中心始终紧密相连,我的科室成为华西精神卫生联盟单位,华西医院也成为了我们医院进修学习的定点医院。如今的我除了行医之外也有带教任务,也会经常受邀讲课。在每次讲课前我都会精心准备,脑中不时想起刘协和教授的风范,同一个主题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总会想:听众如果已经听过我的一遍课,这次听课他会不会感到厌倦呢?那一年在我身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在华西精卫进修的那些人和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ch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