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晋祠游记

晋祠游记

作者: 树皮蚯蚓 | 来源:发表于2019-03-29 02:57 被阅读0次

    余尝游晋祠,如今所忆惟黄土浮浮,人潮涌涌,若勉力一书,恐叔虞后人于十秒钟之后抵达战斗现场。

    朱公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博学鸿词之大儒,康熙五年游晋祠,作《游晋祠记》。故余附朱公游记并私货若干于此,仅供山西父老一笑。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其曰汾东王,曰兴安王者,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山下有圣母庙,东向。

    晋祠就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追封的)汾东王,(五代后晋石敬瑭时追封的)兴安王,说的都是他。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划重点:唐叔虞是哪位

    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姓姬,名虞。“唐”是他的氏,也就是他的封地的地名,“叔”是排行老三“伯仲叔季”的“叔”,合起来就是唐家屯头头姬老三小虞虞。

    据《史记》所载,姬老三出生的时候手心里写了一个“虞”字,所以就叫虞,起码比招风耳重耳(晋文公)、光腚白小白(齐桓公)、姬黑肩黑背黑臀(一堆周国的大臣)强太多了。

    成王上位之后,有一天削了一根桐叶跟弟弟姬虞闹着玩说,封你。于是乎,史官就记下了,问成王,封哪啊?哪天封?成王说,我那是闹着玩的啊。

    一般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都是为了教育大家忠孝仁义,所以可想而知这个故事的走向,史官教育了成王一通君无戏言,然后成王就(只好)把弟弟封在了“唐”,这便是“桐叶封弟”的典故。

    圣母庙里供的这一位就是成王和姬虞的娘亲,邑姜。那个时候女子的名字跟英文一个习惯,名在前,姓在后,所以按现在的习惯,邑姜就是姜邑。邑姜正是大名鼎鼎姜太公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不仅来头不小,还被称为有记载的第一位女性政治家,成王上位的时候年幼,朝政其实把持在太后邑姜的手里。所以,邑姜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圣母。

    还不赶快拜见圣母娘娘,图片来自于网络
    水从堂下出,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诗》言“彼汾沮洳”是也。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

    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会聚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谋害李渊。

    划重点: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悬瓮山的山体之中嵌了一块巨石,因此被称为“悬瓮山”,山下晋祠处便是晋水的源头,唐叔虞的儿子燮,因此把国号由“唐”改为“晋”,燮就成了第一个晋侯。

    晋祠整个建筑群在各个朝代经历过多次扩建翻修,朱公作游记的时候没有维基百科,所以他不知道,他当时看到的比晋祠本身还要宏大的圣母庙是在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的时候建造的。

    圣母殿,图片来自于网络 圣母殿模型,圣母殿目前规模最大的宋代建筑,图片来自于网络。 与周柏唐槐和难老泉同为晋祠三绝的宋代彩塑,这四个是圣母殿内的侍女,图片来自于网络。 鱼沼飞梁,历史上第一个水上立交桥,图片来自于网络。 圣母殿门口的鱼沼飞梁平面图,鱼沼飞梁是历史第一个水上立交桥,图片来自于网络

    拜圣母庙除了可以变得很圣母之外(笔者深有体会),还有一个功效就是求雨非常灵验。到了隋朝末年,便有了这一出:李渊任太原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察觉了他要反,就让他去晋祠求雨。李渊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在晋阳(现太原市晋源镇)反杀王、高,是为晋阳起兵。

    庙南有台骀祠,子产所云汾神是也。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环祠古木数本,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概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划重点:水漫晋阳

    晋氏没落,魏、韩、赵三家分晋。本来一起参与分晋的还有一个知伯,四家灭了晋之后,知氏强行跟魏、韩、赵三家要地,韩、魏都从了,赵氏不从。

    赵氏退守晋阳,于是知氏就引晋水水淹晋阳。当时晋阳城内那个惨啊,百姓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互相交换孩子吃。但就是这样,赵氏也还是没降。

    这个这么刚的赵氏什么来头?

    赵氏第一个重要的家主赵衰当年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一十九年,是辅佐晋文公回晋国上位,后成为春秋五霸的大功臣。赵衰死后,儿子赵盾子承父业。有一天,赵盾做了一个梦,梦见祖先跟自己又哭又笑,满脸放炮。赵盾十分不安,找人解梦,解梦的人告诉赵盾,他的后代会遭遇很凶险的事情,不过最后赵氏还是能逢凶化吉。

    这件大凶的事情是什么事儿呢?就是赵氏孤儿这档子事。

    屠岸贾灭了赵家满门,但赵盾儿子赵朔的遗腹子赵武被公孙杵臼和程婴救下养大之后,在韩氏的助攻下反杀了屠岸贾,重振了赵氏。

    到了知伯水淹晋阳,赵氏的家主赵毋恤是赵氏孤儿赵武的曾孙。人家赵氏灭门这种大风大浪都见识过了,当然选择刚到底!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各怀鬼胎的诸侯打来打去,所谓的联盟通常半点信义都没有。赵氏很清楚这一点,于是就想办法联络上了韩、魏,对他们说:知氏现在我们这么残忍,他日知氏做大,你们能有好下场吗,唇亡齿寒啊唇亡齿寒啊盆友?

    韩、魏看见知伯一边淹死那么多无辜的平民一边拍手称,暗暗觉得脊背发凉,于是背叛了知伯,偷偷挖漏了知伯的大坝,把水引到知氏的军队里,同时通知赵氏出城合攻,灭了知氏,三家分晋。

    赵国后来又搞了什么胡服骑射,非常强大,但最后也刚不过秦国。

    知伯没能实现灌水破晋阳被宋太宗平北汉的时候实现了。大概是因为,只一条河是不够的,汾水、晋水双管齐下,晋阳就扛不住了。

    岁在丙午,二月,予游天龙之山,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灌木森沉,鯈鱼群游,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山谷,桑乾、滹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坡陀厄隘。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色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我在石桥上逍遥,四周飘着青草的香味,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好像在这里看到了家乡的美景。大概是因为我离家太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滹沱河的横流的水像是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反而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但是到了祠堂之下,我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划重点:朱公这到底是玩得开心呢,开心呢,还是开心呢?

    好不容易介绍完了晋祠的背景知识,朱公最后讲到了底玩的怎么样了。

    在桥上逍遥自在好开心(开心?),这等美景好像家乡景色(朱公这是想家了),但是路上跋山涉水,风沙滚滚(没想到康熙年间风沙也这么大,我还能抱怨什么?),看见这些美景反而叫人更生气!(不开心?)但是真到了晋祠之后,又很开心了(又开心?)。

    这小心思,还真是一波三折。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

    晋祠内的建筑繁多,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唐叔虞祠、吴天神祠、文昌宫、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每个建筑都古朴优美,精巧非凡,背后的地理历史和建筑学美学知识估计写几本书也写不完,本文只能略叙其千万之一二,如朱公所言,“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网上说这是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太原的场景照片,不知道真假,图片来自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晋祠游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dh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