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496096/6ef31b2b510e34e7.png)
2020年7月17日,星期五。父母学堂分享的第168天,第24次周分享。
为人父母,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要为之负责的,是一个生命的未来。
从小家伙诞生之初,全家人赋予了所有的关爱。我们努力着,只为他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似乎在孩子的成长中总会“事与愿违”,明明可爱呆萌的小家伙,怎么长着长着就不一样了呢?不再像从前那样乖巧听话,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反而总是想方设法从父母的“管控”中找到一些漏洞,然后抓住不放,为自己争取一切可争取的利益。
而父母呢?就会想办法克扣孩子们可能争取到的任何利益,或者说,以这些利益为“诱饵”,交换孩子去完成父母要求完成的安排。但随着孩子们的继续成长,有些方法也会渐渐失去作用。所以,天下父母,多么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的应对这些不断翻新折腾的熊孩子啊。
有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到底有没有搞定熊孩子的“一招鲜”呢?
有,也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你认为所谓“一招鲜”,是能一劳永逸、一招搞定孩子的“杀手锏”,那我只能说没有。原因有二:一,没有什么方法是万能的,对所有孩子都适用;二,即便你找到了暂时有效的方法,也不可能一直有效。为什么?因为病毒还有耐药性呢,更何况是个活泼灵动的孩子?无论哪种方法用久了,孩子都会找到应对的方式,即便迫于压力暂时妥协,可绝对不会是长久之计。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还姑且占有些优势,当孩子大了,你确定,你能管理他一辈子吗?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如何让孩子管好自己?首先要做的,是我们自己要先学会如何管好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能够管理好自己,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会习得父母的方法,学会管理自己。如果说育儿路上也有“一招鲜”,我觉得,这可以算上一招。
其实这方法在以前的分享中也曾多次提到过,就是“以身作则”,今天我多说几句。
首先,我认为“以身作则”的关键,不是成为“则”,而是如何“做”。
这个做,不是做做算了,而是要坚持,这才是最难的地方。因为它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水滴石穿的耐力。
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我就想每天做一分钟平板支撑,我觉得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连续做平板支撑的最长记录大概没超过3天吧?所以“贵在坚持”,也“难”在坚持。对我们如此,对孩子也一样。比如“先写作业再玩”,我们觉得很容易,而且理所当然,但孩子做起来好像就总是那么困难。换位思考,我们有没有不想工作只想玩的时候呢?那我们怎么办呢?
这就说到我想提的第二点:“以身作则”,不是要标榜完美。
我们不需要把一个完美的自己呈现在孩子面前,那样太累了。你只需要把真实的自己呈现在孩子面前就好。比如,我们就是“有不想工作只想玩”的时候,这完全不必隐瞒孩子。人无完人,真实一点挺好。然后你可以问孩子:“可我的工作还是需要完成的,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或者,你也可以自己提出方法,然后去尝试,孩子会自己去看。说不定孩子觉得你的方法不好,会主动给你点建议呢。而下次他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他就会知道怎样做会更好了。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强制孩子完成,而是教给他更好的方法和建议。
有句话,叫“懂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换到育儿上也是一样。
有些道理,即便我们和孩子们讲了很多遍,他也可能只是懵懵懂懂,并不能真正领悟。懂,和领悟,还不是一个层级。领悟,有时候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的。因为不是每一个道理,都能即学即用的。所以,我们要有耐心,给孩子时间,让他慢慢去领悟我们在几十年的人生路上所总结出的经验。
在育儿这条路上,对于每个不同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的相处方式,永远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就好像树上的叶子,你永远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即便是双胞胎,也各有各的特点。成功的不可复制,育儿同样无法复制。
所以,你不可能在别人的方法中找到方法,只可能在别人的经验中总结经验。然后总结学习,把自己变成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父母。
“以身作则”,我觉得它不是一种要求,而更像是一种态度。
父母的“以身作则”,不是要让孩子看去“复制”自己的结果,而是要让孩子学到成长的方法。
“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寻找更好的自己!
今天就到这里,下周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