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备课的问题及原因
表现及原因:备课的指导思想总是不由自主地又回到了线性教学的老路上。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前面做了太多的铺垫,导致课不够简捷高效,同时又想把这些内容按逻辑组织起来,于是备课非常累。这也与我教过中学,知道的多一点有关。
你是否还记得第一届学生,你并不知道知识那么多背后的褶儿,但教学效果却不错,说明那么多的为什么也许根本没用,比如体育教练,就没有那么多道理好讲,只是科学训练而已,眼下那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不就是这样干吗,只在术上下功夫,教学效果却不一定差,比如利利。练术有法才是对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2.如何让课更简捷高效
要想高效,必要多练,要想多练,必要简捷,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让学生直面问题,直呈思考成果材料,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重难点——关键是快速呈现问题及学生思考结果,通过对话交流解决重难点,发现学生难以理解时,才提供相应的帮助。(若想预习,还要让生完成后发微信图片)
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讲,则不妨先只在术的层面着力——先以法为上,以练为主,其它后续遇到再说。
不妨来个专题研究,学生眼中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典型错例与教学措施。
3. 对话交流与教师教授的平衡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线性教授,则学生无法参与,主动性积极性会下降。而对话交流则可使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是对话交流的优势。
但也要注意到对话交流的弊端——时间成本大,对学困生来说信息杂乱,难以把握重点非重点,甚至根本听不清发言内容或听不懂优生在说什么,同时对学困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长也有更高要求。
一般来说在前半节的新授课适宜集中讲授,后半节课的练习课则应多安排对话交流内容。当然,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说法,具体用哪种教学方式主要还要视内容而定,比如那些简单的没有思考价值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就适合教师直接讲授,而一些一题多解或相似概念需要对比联系的内容则适宜组织学生对话交流。
我之前的弊端就是始终在两个极端之间跳跃,凡是一味走极端的教法效果都不会太好。
16届(清——杨佳佳,霍志文等),18届(兰——黄旭,仁杰等),这两届是一味讲的极端。
20届先是一味讲,最后一学期引入对话交流,效果还好。
22届第一年期引入预习单,深入探讨对话交流的操作模式,这是一味交流的极端,结果是成绩并不如预期的好,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几乎停滞没有进步(对于他们来说课堂练习量太少了,根本学不到东西)。第三学期集中讲授有所回归,但发现了一个一味对话带来的弊端,学生的听讲习惯变得非常不好,于是发现一个事实:如果我要集中讲授,那我必须要先组织听讲。
下一节阶段的目标:1.首先简捷明快先学习方法,方法一定要明确(或集中讲授呈现,或由交流引出),凡是不影响方法学习的需要充裕时间讨论交流的内容尽量后置到练习环节。2.训练自己把欲讲先组织听讲作为一种下意识的自然行为,也要训练学生这样去做,凡是上台讲题必要先组织听讲——请大家听我讲。
4.电子教案的书写
需要一个框架,以避免琐碎;
每个环节每个问题(包括例题习题)的要点要简单记录,以避免无目的或遗漏要点。
每个环节或问题的处理方式,如集中讲解、开火车订对、提问、指名板演,对话交流等要进行简单标注,时长也要有预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