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一段网络恶搞视频,是关于一种名叫“金坷垃”的微生物肥料的广告:大概10多年前,一位名叫麻林涛的“农业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微生物肥料,名叫“金坷垃”。当时,一些媒体还进行了报道,称这种肥料获得了农业部等多个部门颁发的大奖。结果,通过调查,发现这则广告不仅宣传台词夸张雷人,同时还存在许多造假:比如在“金坷垃”的包装袋上,印着一位外国老头的头像,而“金坷垃”公司宣称,这就是来自美国圣地亚哥公司的研究专家:威廉伯爵,事实上,美国根本就没有这家“国际化”公司,而上面照片中的老人,其实是美国一个网络图片库里的老年模特。另外,在产品包装带上,印有“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国际绿色和平产业联盟推荐产品”,但听起来像国际组织,经查证是一家“山寨”机构。一时间,麻林涛和“金坷垃”成为了荒唐的笑料。
那么,这则虚假广告背后,我们不禁思考,麻林涛为何会采取虚构研究专家、联合国机构作为卖点来宣传他的产品呢?其实这背后,是在利用一种影响力的武器——权威。
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
权威原理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权威的力量如此巨大,让人难以拒绝呢?
简单来说,首先服从权威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生存策略,因为具有权威的人通常具备丰富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原始时期,部落的长者和首领是权威,服从他们的意志可以求得更大的生存机会;封建社会,君主帝王是权威,“君要丞死,臣不得不死”。
其次,权威往往掌握了奖惩权力,服从权威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从个人成长过程来说,儿时父母是权威,“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能够得到更多夸赞和奖励,学生时代,老师是权威,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更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评优表彰的机会更大;工作之后,老板是权威,听从老板的安排和指示,职场生涯才会更加顺畅,升职加薪不是梦。
另外,从大脑结构来说,本身存在思维惰性,遇到问题时,人们常常都会选择简单的、熟悉的方案,而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服从权威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方式,因此,在权威面前我们不假思索地开启了自动服从按钮。
如何看待权威效应
权威是把双刃剑。
首先,权威不代表永远正确。因为对于权威的心理依赖,而且自动顺从的模式容易让我们被权威的外表蒙蔽,也给了心术不正的人可乘之机,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除了开篇所举的案例,还有很多诸如“明星代言P2P结果平台倒闭老板潜逃投资者血本无归”,买卖名校学位、科研论文造假等等数不胜数。因而,遇到权威,首先问自己“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其次问自己“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考虑权威在当下情形说出的话的可信度。保持质疑,提醒自己,不被“假权威”轻易迷惑。
另一方面,正因为权威具有如此惊人的影响力,权威可以为“好东西”创造更多的机会,我们也同样可以为自己所用。当我们真正具备实力,要打造高价值的个人品牌时,就需要运用权威这项有力的武器,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如何运用权威武器
《影响力》一书中,对于如何建立权威,提出了三种方法。
1.头衔: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当我们对真实情况不够了解时,会本能地以头衔来判定对方的能力和行为,比如生病时,我们更愿意找专家教授问诊,尽管比主治医生的问诊费高出十倍而且需要排长队;比如拥有名校学历加持的毕业生比普通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
2.衣着:“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衣着是我们进行第一印象判定时不可或缺的要素。书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两种不同的人带领大众过马路,跟着穿西装者过马路的人数是跟着穿普通装束者过马路的人数的三倍之多;面试重要的管理职位时,整洁、笔挺的正装更能获得对专业和能力的信赖。
3.身份标志:一些随身物品能够体现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日常观念里,昂贵的豪车、精致的腕表是成功人士的象征,与这样的人接触和交流,内心自然会生出一股敬意,对他的意见也会更为重视和遵从。
对于打造个人品牌,同样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通过自己的专业实力获取更多具有含金量头衔,通过符合个人品牌定位的穿着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强和值得信赖的形象,通过恰当的身份标志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当然,相信你也意识到了,权威认证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意识的积累和长期的努力,这样打造的个人品牌才不是假把式,而是真正有口皆碑的好品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