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53)“五个数字背后的启迪
- “解读《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57)“五个数字背后的启迪
- “解读《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63)“五个数字背后的启迪
- “解读《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61)“五个数字背后的启迪
- “解读《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60)“五个数字背后的启迪
- “解读《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62)“五个数字背后的启迪
- “解读《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58)“五个数字背后的启迪
- “解读《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59)“五个数字背后的启迪
- “解读《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50)“五个数字背后的启迪
- “解读《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51)“五个数字背后的启迪
“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是一种常识,但总有人认为“伤害别人也可以得到好处”,或者有人认为“恶不一定有恶报”,甚至会举例说明周围某某人做了不少坏事却过得很逍遥的例子。本书巧妙的用一个银行存取款的数字来暗喻“损益之道”。
书中认为,不好的行为作用在获取“好处”的同时,反作用又在减损自己原有的善果。形象的比喻,在自己的银行存款中提取2万元,存款却减少了5万元,相差的3万元是自己恶行的反作用使其减损的。
因此,在不当知见的误导下,原来误认为让自己获取“好处”的自己不好的行为作用中,所谓的“好处”只是在兑现自己原有的善果而已。若过往积累的善果还没有兑现完,那么,部分恶行或许还能兑现到部分“过往积累的好处(好比存款)”。一旦过往积累的善果兑现或减损完毕(好比银行存款为零),这时再继续积累的恶行的反作用力就会呈现(好比出现负债)。
不法奸商能骗到,贪官污吏能贪到,只是在兑现并减损原有的善果,一旦善果兑现和减损完毕,往往再骗就会被抓获、再贪就会被追究。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既然好的行为作用不仅可以兑现自己原有的善果而得到好处(好比在银行正常取款),其反作用还会增加自己的善果(好比取款的同时又存入款项),那何苦还要为恶呢?!
读到这些真的让我非常感动,这样的比喻虽然未必完全精准,但确实通俗易懂,值得反复认知并深入践行!贪官和珅最终被砍头及罚没了资产,他若能及早读到这些并深刻明白这些规律,他不仅可以成为能臣,也一定可以向君子、圣贤方向迈进。而范仲淹则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不断的种下“积善成德,无我利他”的好种子,结果他的子孙中人才辈出,家族也长盛不衰,家业长青的“银行”中都是越来越多的用之不竭的“存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