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开挂的人生,都需要掌握这七堂思维成长课

开挂的人生,都需要掌握这七堂思维成长课

作者: 金海波 | 来源:发表于2019-08-07 23:46 被阅读0次

    如何过好每一天,到头来其实就是如何过好这一生。

    我想请你思考10秒:什么是高质量的一天?

    .............................................................

    有些人会说:

    高质量的一天是,工作卓有成效,得知自己的努力促成了有价值的事,从中收获愉悦感。

    也有人说:

    高质量的一天是,在工作中充满信心,工作顺利,并且获得所需要的支持。

    还有人说:

    高质量的一天是,感到精力充沛,斗志昂扬,不知疲倦。

    但是,我要告诉你,我们能否在工作中收获愉悦感,一部分要靠运气成分。

    你可能说,我就不是靠运气,因为我有实力,实力不允许呀。

    假如当天你面对一位脾气暴躁的领导,对你失误的一件小事,大发雷霆。很显然,有些人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在这一天的情绪走向。

    为什么会这样?

    行为科学得出一个理论:哪怕你对一个人的能力做出很小的质疑,也会让对方的大脑处于防守模式,使他难以清醒的思考。

    难道,所谓高质量的一天,遇到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就形同虚设了吗?

    好在作者卡罗琳\bullet 韦布在《七堂思维成长课》这本书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

    秘诀在于:

    首先:学习一些科学知识,理解大脑如何运作。

    其次:了解一些影响我们抉择和情感因素,认识到我们的思维模型,对现实的感知和周围人的情绪等,我们就不在单纯靠运气来收获高质量的一天。

    最后:掌握了这些基本要素后,就能激发出自身和他人相处的最佳状态,从而打造我们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高质量生活。

    你又疑惑,这些秘诀听起来云山雾罩,该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呢?

    下面,锤炼侠会从目标课、效率课、社交课、决策课、沟通课、调节课和精力课等七堂课来让大家了解本书的核心目标:将所有这些科学理论,转化成一步步的实践措施,改善你的生活,让你过好高质量的一天乃至一生。

    接下来,我们先来聊一下第一堂课:目标课

                                                         目标课

    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它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你还称其为命运。

    说到目标,你可能制定过像一年完成多少销售指标、看完52本书、又或者减肥到傲人身材等理想目标。

    订目标时,我们都是信心满满,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然并卵,我想大家都清楚,最后目标还在那儿,我依然还是那个曾经的我。

    为什么我们开始信誓旦旦制定的目标,最后却前功尽弃?

    因为你忽视大脑在认识世界时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有意识地只关注周遭发生事情中的一小部分,而过滤掉其它部分。简单说就是,我们只看到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对其它视而不见,这种现象称之为“选择性注意” 。

    你可能会问,“要是有个特别吸引人的东西冲我们面前,无论是否相关,我们对它还能视而不见吗”?

    大量实验结果显示,我们可能看不见

    书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心理学实验:让一些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仔细看几张医疗影像来找出异常,实验者将一张大猩猩的图片插入其中。

    实验结果出乎意料,83%的放射科医生没有发现大猩猩,尽管有部分医生直视了大猩猩,但还是没有注意。

    这种选择性注意被科学家称为“非注意盲视” 。一旦我们聚精会神某项任务,大脑就无意识做出调整,使自己与相关联事项保持一致,把其它事项排除在外。

    当然,如果是无意识系统过滤掉不重要信息,当然是件好事。但缺点是,有用的信息也有可能被无意识系统标注为“不重要”。

    因为它是无意识系统,我们还无法关掉它的过滤功能,怎么办?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设定了过滤机制,具体从三个角度考虑:

    目标:要办成这些事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你的真实目标。

    比如:每天看完40页,一年看完52本书,我最在意自己的认知升级和能力提高。

    态度:花时间留意并且正视支配你思维或情绪所关心的事。你关心的事能帮你达成真实目标吗?如果不能,你能暂时把它们放一边吗?

    比如:我承认有时候下班之后看书非常疲惫,但我可以把这些疲惫放一边,下班后适当运动或调整休息,转而关注真正优先事项:提升自我能力。

    关注:从你实际的优先事项出发,你想把精力集中在哪里?想清楚你想看到什么,然后确保自己按计划寻找。

    比如:下班后首要任务就是看书,并找到契机,为看书注入热情。


    当你制定的一堆目标完不成时,请每天在脑子里过一遍“目标——态度——关注”清单,只需要几分钟时间,让你的过滤机制牢牢的盯住你的需求,如果养成习惯,把它当成每天行程安排里的常规事项,长期来看,你指定会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制定好目标,就像茫茫大海中闪烁的灯塔,让你的掌舵有了方向标,行驶过程中光有方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速度,这就是接下来跟你聊得第二个话题“效率课”。

                                                     效率课  

    最重要的是以要事为重。

    我们总是以为同时做几件事,能在一天完成更多的任务,所以我们边打电话,边处理电子邮件。感觉自己工作努力,掌控全局之外,一心多用能给我们带来快感。

    如果你真这样认为,那我们先来做个练习:

    先说"abcdefg" ,然后马上说“1234567" 。自己计时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

    然后把两组间隔说:"a1b2c3d4e5f6g7" 。不可否认,你这组花费的时间肯定多。

    当你在“工作量”相同的情况下,在字母和数字之间来回切换,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和耗费更多脑力。要命的是,你会感觉更忙,出错率更高。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案例:

    在对微软公司员工的研究发现,当你在专心工作时,被一封邮件打断后,他们要花费15分钟来清理思路,重新进入状态,无论是否回复邮件。

    因此每次分心造成的损失,乘以平时每天被打断的次数,你就会明白,始终处于在线状态,你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提升。

    你只是身体上的勤奋,却是思维上的懒惰。那该如何做到高效率工作呢?

    书中提到几个有效方法:

    给任务分批:把类似的任务放在一起,减少大脑模块间的来回切换。

    比如像收、发邮件,阅读和讲究,深入思考和创意工作等类型进行分批;

    给每天日程分区:明确一天内处理任务的最佳时间段。腾出较长不被打扰时间段,去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比如把最需要思考的事项,留到一天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一天至少给自己留下不被打扰的两个小时;

    移除分心的事物:减少被打断的次数,聚精会神于手头任务。关掉让你分心的提醒,不让它们分散注意力。把随时出现的灵感记录在纸上。

    比如当你深入思考地进行一场会议计划之前,要把手机调成静音,给自己预留半个小时不受打扰的时间;

    分享你的智慧:把你是如何高效安排日程的工作方法,主动向同事分享,有时候教是最好的学。

    掌握刚刚说的方法以外,你还要了解,我们大脑的工作内存很小,因此我们工作一段时间,要学会聪明的休息。

    你在安排会见或电话会议时,尽量把时长设置在25分钟~45分钟之间,早一点结束任务,中间稍作休息。

    其实你在“休息”时,就算没有主动执行一项任务时,大脑实际上在忙着帮你了解情况,形成新的见解。

    作者提到如果长时间不休息,我们只能希望获得快速的解决方案、非黑即白的答案、短期内的提升、标准方案或维持现状--而不一定会做出最佳选择。

    好的,当你把这些想法融入到你的工作,你会发现,同样的工作时间忽然变长了很多,能够在一条结束时更有成就感,更加淡定从容。

    当然,我们工作是离不开与同事之间合作,还有团队之间协作关系,为了更高效的完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社交关系。

    接下来我们看下一堂课“社交课” 。

                                                社交课

    我们的大脑高度社交化,它本能地、无时无刻地评估我们与别人的亲疏程度,以及我们的身份在某个集体里的强弱程度。

    说到社交这类老生常谈的话题,我想你第一反应就是,只要关系好,在一起把酒言欢,就是好的社交关系。

    这只是线层的社交关系,那什么是深层次、高质量的关系呢?

    心理健康的所有证实研究,发现幸福的一大基础就是人际关系的质量。当我们真正与某人建立高质量关系,那种美好的感觉你可能有所体会。

    像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感到完成同步的一见如故,这种亲近的契合、坦诚相待的感觉让一切变的轻松,尽管谈论严肃的事情。

    这种亲善关系就像化学反应般可遇不可求吗?还真有可能。

    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大脑都是关心自己的事,很少留出空间去揣摩别人的来意。事实上,大脑的无意识系统为了节省脑力走的捷径,倾向于假设别人跟我们了解和重视的事情一样,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投射偏差” 。

    这就意味着,我们很少仔细倾听别人说的话,把精力从别人说什么之上分散,移到自己下一步所发表的观点上。

    不信的话,你回忆一下,上次你跟别人默契十足、沟通深入的谈话是啥样?

    很可能是对方对你表达的观点产生好奇,给你说话的空间,并耐心倾听,从而激发出你分享的内在动机,让你觉得很有意思,这是对你大脑绝佳的奖励。

    我想你已经摸出点门道,知道高质量社交的目的,就是从对方身上找到积极、有意思的事情,来达到自己的意愿。

    那该如何去做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两个方法:高质量的提问和提醒清单。

    我们先来看高质量提问的需要注意哪三点:

    首先,一般开放式的,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

    比如:把“你这么费劲是因为你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些吗?”,换成“是什么让你觉得为难?"

    其次,问题会促使人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动机和感觉,而不是事实;

    比如:把“为了改善现状,你能把任务分配出去吗?”换成“你觉得理想状况是怎样?”

    最后,你真的想倾听并且会反思答案

    比如:当问别人的个人生活,把“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换成“你工作以外一般做什么?”

    说完高质量提问,我们再来聊聊提醒清单有哪些?

    首先,别太注重要达成的个人目标,相信你总会找到机会分享自己的想法;

    其次,一定要找到谈话对象某个有意思的点;

    再次,提出真正开放的问题,而不是表面上提问,实际上却在提建议;

    最后,认真倾听对方的回答,注意有哪些引人入胜的地方可以接着追问;

    高质量社交关系中,始终要记住,专注点要在别人身上,而不是集中于个人目的,要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要以更配合的方式表达意愿。

    最后要有高质量的问题和时刻提醒清单,你会快速跟客户拉近关系,帮你在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良好的社交关系为前提,就会在决策层面上游刃有余,下面我们看下一堂课“决策课。”

                                                决策课

    有新的想法并不难,难得是如何从旧想法中跳出来。

    我可能在网上看过下面这个段子: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

    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

    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

    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现象――从众效应

    那什么是从众效应?

    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这就叫从众效应。就像去集市卖驴的爷孙两一样,跟随别人指责怀疑自己,失去自我思考能力。

    你可能要问,既然从众效应影响确实挺严重,那有没有方法识别然后去避免呢?

    我认为作者在书中提到,要想提升你的决策质量,做任何事要养成“交叉验证”的五个习惯。

    习惯一:不要只看默认方案

    当你在做重要决定只有一个可选方案,无论方案看起来多么吸引人。

    请按下“暂停”键,想想其他方案。“如果我们不得不考虑其他办法,会怎么做?”

    仔细审视其他方案的优点,利用你的发现去检验或改进原来的方案。可能第一个方案仍然是对的,但只要你逼着自己去考虑其它可能性,你就可能做出最优决策。

    习惯二:唱唱反调

    自己挑战自己的假设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自己有盲区,但不知道盲区在哪里。因此,在做重要决策时,唱唱反调有助于检验我们的推理。

    想想你尊敬的但经常和你持不同观点的人,他们也许是因为性格或经历而与你看法不同。

    在问问跟你唱反调的人对于这个情况怎么看?

    现在假设他们很可能是对的。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你需要找到哪些信息?

    习惯三:要求他人提出异议

    没有人想做出糟糕的决定,只是我们的大脑本能地追求和谐与简单。

    埃里克·施密特说:“开会时我总试着找那些还没有发言的人,一般他们有异议但是害怕直抒胸臆。我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促进讨论,然后正确的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习惯四:不要轻易说“绝对”

    留意这样的语句:“我们必须这么做!”“那绝对没有用!”我们可以退一步问自己:

    “我们想当然地以为的是什么?”

    “要是那并不是百分之百真实会如何?

    “例外的情况在告诉我们什么?”

    习惯五:想象最坏的情况出现

    这个技巧可能会让人不舒服,但同时却能让人摆脱束缚。而且做到防患于未然,总比将来失败做事后检讨好得多。具体方法如下:

    想想你期望通过正在做的决定达成什么目标?

    设想你的决定得以实行,但实行的结果很糟糕的情况?

    想象自己在收拾烂摊子,问自己:为什么会出错?当初在做决定时有什么没有想到?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随大流的从众效应,这样不仅免去大脑进行费力的思考,同时也会让我们有种归属感,而这种感觉对人类的进化很重要。

    但我们成长过程也是需要提升理性思考能力,学会如何交叉验证能大大增加我们的决策质量。

    说完“决策课”后,我们在进入下一课“沟通课” 。

                                                沟通课

    不要担心别人窃取你的创意,真正原创的点子需要你硬塞给他们。

    尽管我们聪明睿智,富有魅力,却苦于想法就是传达不顺畅,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你经历过发一封邮件,或者在会议上发言,不论你的想法有多精辟,却没有想要的回应,别人也不一定全心关注。

    为什么?

    大部分情况是对方无意识系统在从中作梗,因为大脑会优先处理和可信观点相匹配的信息,把其它信息自动屏蔽掉,这也是大脑深思熟虑系统为了减轻负担的办法。

    这意味着,你提出的信息对同事而言不熟悉,与他们希望听到的不匹配,不论信息多重要,他们无意识系统都会过滤掉。

    因此,别人没有像你期待的方式回应你,并不是他有意为之,而是他大脑处于无意识状态。

    研究表明,如果我们使用的沟通方法,尊重大脑的工作方式,就能把大脑的无意识系统拉回来。

    那如何才能把大脑的无意识拉回来?

    作者在书中提到,判断你是否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有一个好办法就是,问自己:人们会想把我告诉他们的事情跟别人讲吗?

    书中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格雷科是个众筹项目创业者,为了能在演讲中顺利拿到众筹资金,”格雷科说,“不论是一对一会面还是大型演讲,在开头两分钟就要引入下面内容的不同凡响,,这会打破他们的常识。

    比方说现在开大会,我会说:‘我完全明白你们没有在听我讲话,你们内心的旁白是“这人是谁啊?我为什么要支持他?”’在熬过了38张幻灯片的演示后,他们没料到我会说这番话。然后他们就真的在听了。

    书中给我们提到几个非常实用的沟通方式?让你在沟通中得心应手。

    开场白,引入一点点有趣或新颖的话题。

    一开始就暗示接下来会说一些有趣的事情(我注意到一件惊奇/不可思议/大出所料的事……)

    用一句简单的标志性话语来制造一会悬念,同时承诺马上兑现,比如:现在,真正有意思的是……

    突出情感。

    分享一个真人的事例。开始用一个逸闻或实例,呈现你的想法如何影响了真实的某个人,可以是听众中的某个人,也可以是听众理解关心的某个人

    如果你讲的是很枯燥的内容,也可以谈谈流程顺利展开让哪些人生活更便利

    读起来顺畅的内容更有说服力。

    每个人的无意识大脑都遵循的一条经验法则是,认为容易理解和记住的事情很大可能是对的。

    研究表明,人们更相信押韵的格言警句,而对不押韵的格言警句信任度偏低。

    其他研究显示,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们觉得容易记住的话,不论这话是真是假。

    要想做到内容顺畅首先,所用语言尽量简单,去掉不必要的细节或措辞。其次,信息点多时,要用路标性语言,比如"现在跟大家说三件事......现在是第三点......等" ,减少观众的脑力去想,你还有多少没讲。最后是加入多点场景案例或图示帮助理解。

    到这里,沟通课就说完了,怎么样,当你在沟通中,开场白有趣,中间也能突出情感要素,并且让语言顺畅,你还怕沟通会有困惑吗。

    说完沟通课,接下来我们在说倒数第二课:“调节课” 。

                                                调节课

    世上本无善恶,全凭个人想法而定。

    我们先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你熬夜做的PPT,到第二天交给上司,他瞟了一眼,然后说Shit ,你是什么感受?

    别人给你履行的诺言,到时间节点的时候,让你左等又能,就是不给你回复,你感受如何?

    你做的一个项目,到关键的最后一步就完工,被猪队友给搅黄了,最后前功尽弃,你是不是非常愤怒?

    但是生活中每天都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这些不确定的意外会让你倍感压力,但却无法避免,该如何是好呢。

    好在作者韦布在书中说,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恢复力和韧性出乎意料的强。

    哈佛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倾向于高估日常生活事件对个人的影响,哪怕生活给我们沉重一击,我们也有了不起的能力去适应新环境,恢复到之前幸福水平。

    但短期我们确实被失望和愤怒搅的心烦意乱,就算知道终有一天熬过去,也无法带来太大的安慰。

    怎么办呢?

    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四个解决方案:

    第一:给情绪贴标签。

    首先,要写下你产生感受的原因。比如:我现在觉得气愤/苦恼/失落的原因......  ,然后,回头不做批评看写下的内容,问自己:“现在该怎么办?”

    其次,分层次发泄。跟亲密的朋友可以直白:关于这件心烦的事,我不需要你帮我解决,只要你点头说“真糟糕。”

    最后,大声说出来。当你紧张情绪爆发时,可以试着说“我现在很难,是不是?怎么才能做到改善?”因为你正式问题,你大脑就会平静下来,你的胜算就会推进一步。

    第二:保持距离。

    以他人的身份跟自己对话:你对下午的会议感到紧张,因为……

    穿越到未来:再过一个月、一年我会怎么看这件事?

    站在别人的角度:从别人的角度来描述当前情况,别人会说什么?

    在到“最好的自己”的角度:想象自己在最聪明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给朋友提建议:如果是我就一模一样的情况给朋友提建议,我会说什么?

    当你这样提醒自己,你会正确的看待整件事,从而缓解焦虑,去思考下一步如何采取行动。

    第三:提出有益的问题。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眼下我真心希望发生的是什么?

    第四:掌握未知。

    把我不知道的事情放一边,我确定知道的是什么?

    根据以往的经历,有什么是我熟悉的?

    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是我能决定或掌控的?

    未来可能出现什么情形?针对不同情形我该怎么办?

    有哪些我知道“做了不会后悔”的事情可做?

    调节课就是不断的问核心问题,问出最底层,高质量的问题才能直抵事情的本质,因此在处理不确定情况下,问这些问题能理清我们的思路,才能让我们愉快地继续前行。

    说完调节课,我们最后聊一聊什么是“精力课”。

                                                精力课

    精神能量能让我们冲破恼人的苦差事和枯燥的细枝末节,带着我们在生活的每个站点步步高升。

    刚到一家公司,你为了出色表现,可能精力旺盛。时间长了,我们难免会对工作有倦怠感,那如何才能帮助你在慵懒疲惫的工作中,迅速注入活力呢。

    首先,你要花些时间想想你所经历的“三件好事” 。

    研究发现,每天这么做,持续一周,在往后的几个月后依然感觉很开心。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们每个想法都对应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某个网络,并且神经元联系使用越频繁,就越强大。

    相反,我们对负面信息关注越多,情绪影响也越糟糕。所以要远离负能量的朋友。

    其次,要有随机的善意。

    想想你开车时,发现路人过马路,你主动把车停下并示意行人先走,即使这么小小的善意之举,都会让你感到心情愉悦。

    全球研究人类健康福祉权威专家指出,“他们试验所有行为中,善举对瞬间幸福感提升效果最好,最可靠的。”

    然后,腾出时间与人交流。

    先问你个问题,你认为人们的幸福程度跟什么有关呢?是钱、房子、车子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物质固然也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联合国《全球幸福报告》指出,在调查不同国家整体满意度评分差异中,收入只占2% ,完全不能解释人的幸福程度。

    研究人员发现,更重要的因素是人际关系的质量。大量研究数据发现,有意义的人际交往对幸福产生的影响,相当于每年额外收入14.2万美元。

    如果我们每天能放下手机,腾出一点时间和别人沟通交流,确实有助于让我们精力旺盛。

    最后,把你的优势运用到工作中。

    想想你手头的工作任务,你如何充分的发挥你的优势?比如,如果你知道自己擅长在混乱中找到条理,你能运用这项才能帮助团队,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吗。

    在比如,你擅长做PPT ,一份精致的PPT报告就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你应该了解自己擅长领域,对子喜欢的事了然于胸,然后想办法做更过愉悦身心的事。这样,你在工作中总能充满旺盛的精力。

    说到这里,七堂思维成长课就全部聊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目标课:制定目标时,每天在脑子里过一遍“目标——态度——关注”清单,只需要几分钟时间,让你的过滤机制牢牢的盯住你的需求,从而不会偏离轨道。

    效率课:最重要的是以要是为重,如何做呢?首先要给任务分批,其次给每天日程分批,然后移除分析事项,最后是分享你的智慧。

    社交课:高质量社交关系中,始终要记住,专注点要在别人身上,而不是集中于个人目的,要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要以更配合的方式表达意愿。

    决策课:避免“从众效应”,养成“交叉验证”的五个习惯,不要只看默认方案、唱唱反调、要求提出异议、不要轻易说绝对和想象最坏的情况出现。

    沟通课:判断你是否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有一个好办法就是,问自己:人们会想把我告诉他们的事情跟别人讲吗?这是检验你沟通质量高低最重要的标准。

    调节课:当我们情绪失落时,我们要做到四点,给情绪贴标签、把时间尺度放大看问题、提出有益的问题和掌握未知的方法。

    精力课:帮助你在慵懒疲惫的工作中,迅速注入活力,你要花些时间想想你所经历的“三件好事” 、激发随机善于、腾出时间与人交流、把你的个人优势运用到工作中。

    罗斯说:尽管你知道这些都是好主意,但只有当你真正去实践时,你才会有所收获。因为我知道,想让一个新办法在大脑里留下印象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不要求自己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挂的人生,都需要掌握这七堂思维成长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pu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