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县大武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它一镇连着三县,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商贾云集,曾以“经行大武”而闻名于晋西北誉满晋陕蒙。明清时期,其贸易昌盛,店铺林立,一街灯火昼夜不息。曾流传有“驼铃阵阵响、客商日夜忙”的诗句。
大武过去有两张名片,可名扬半个中国。一个是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0年)的木楼建筑,它三层重椽、十字歇山顶结构。高5丈许,宽3丈余,内有观音、玉帝等塑像17尊。下边由16根木柱支撑,其中4根直通楼顶。整个建筑为全木结构,严密精巧,造型美观。为北方木楼之奇观。另一个是酿酒业,早在1929年,大武就有“万兴号”合资酒坊,1952年成立了大武酒厂,生产的吕梁山酒在1984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名优产品。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方山化肥厂停建以后,我从化肥厂调到了大武酒厂。
当时酒厂的厂长是李孝义,一位三七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据说他五十年代初曾任过临县县委的组织部部长。不知怎么就辗转当了大武酒厂的厂长。李厂长年近六十,个子不高,但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做事非常果断干练。因为他资格老,所以当时的威望很高。不论是县里的领导,还是酒厂的职工对他都很敬畏。是他任厂长期间推荐和培养我入了党、确了岗、提了薪。
当时还有两位副厂长,分别是李宝珍和郭秉恒。李分管供销,郭分管生产。我是司机和李接触多,经常与李一起出差,到全省各地送货和采购生产用的物资和原材料。
李宝珍中等身材,五十多岁,常年戴顶帽子,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四平八稳,显得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见人总是笑嘻嘻的,说话的语气和他的性格一样温和。李在酒厂职工中是一位公认的好人,在厂内厂外和整个大武镇有着极好的口碑。他工作始终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又有着非常好的人际关系,在行业内也有较深的人脉基础。他穿戴简朴、为人低调。身为厂长,从不拿腔弄调,指手划脚,也不会用一般领导常用的方式,用简单的命令口气使唤人。他对任何人都是平易近人,我们大家都觉的他和蔼可亲。他为人处事特别真诚厚道,所有认识他的人,和他共过事的人都从内心都对他很认同。不管去了与酒厂有业务往来的那个单位,对方都会对他客客气气,恭恭敬敬。即使到了酒厂的行业主管部门,比如当时的地区轻工局,粮食局,糖酒公司,还是杏花村汾酒厂,这些部门的领导每次都会出面亲自接待他。他提出的要求,对方会尽力帮助解决。这不只是应该,更多的是因为他个人的魅力,因为他的人品得到了行业圈内的普遍好评。在吕梁地区糖烟酒行业中,提起李宝珍,人们都会发至内心的称赞他是位少有的好人。在当时,他嫣然就是大武酒厂的一张名片,只要出去办事,只要打着李宝珍的旗号,事都会办的比较顺当。那个年代也不存在请客送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纯朴。
从李宝珍身上能看出,不管是官还是民,不论经商还是从政。任何人都喜欢和好人打交道。所以说:做个好人,永远也不会吃亏。其实好人也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但是,不是谁想做一个好人,就能如愿获得认可,好人需要一生的善良和诚实才能养成!
酒厂还有一个叫梁德展的技术员,他是广西人,是某大学酿造专业毕业,六十年代后期分配到大武酒厂,并在当地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经过十几年的熏陶,他的生活已经完全本土化了。虽然面孔还带着典型的两广特征,深眼窝,尖鼻梁,凹陷的太阳穴,高高的个子,说话带着很重的广西口音。其它习惯,不论穿衣打扮,还是衣食住行都和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有人说他喜欢逮着吃老鼠肉,可我一次也没见过。他上班时间一般都会在三个地方,化验室,曲房和酿酒车间。非常敬业,很少说话,有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性格。
还有一位是品酒师老杜,应该是叫杜世齐。他五十多岁,身体微胖。酿酒车间每一班从蒸酒锅糟中流出来的第一溪酒,都要先送到老杜的办公室。老杜把送来的酒,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约莫每个烧杯斟有三四两酒。先拿在手中摇晃几下,再放在眼前对着窗户的光线,看看酒的清澈度和挂瓶的浓度,然后才喝一小口,放在舌头上部,牙齿两边,并不急着咽下去,慢慢品味,细细感受。反复几次才和其他人说出这锅酒的好坏。一天三个班,每班品两次,一天要喝多少酒,我们可想而知。品酒是个经验与技巧结合的活,必须有好的嗅觉和味觉,一般人很难胜任。
还有一个人叫六生,三十多岁,大武本地人。大概他是他妈生下的第六个孩子。长的短小精干,四肢不长,但十分有力。是酿酒班的班长。不管春夏秋冬,他的上衣始终爱披着,由于在车间投料、搅拌、抛撒、翻锅,观察火候,掌控温度。六生对各个工序都很娴熟,干活能吃苦又特别肯卖力。有点像工人领袖,在酿酒车间一言九鼎、说一不二,整个车间的工人都对他既敬又怕。他喝酒像喝水一样,每天在倒班时他都会和一群工人在车间的空旷处,大家不规则的随意围在一起,拿个大搪瓷茶缸,顺手在酒锅底部流酒的地方接一缸子酒,酒里还带着一股浓浓的糠味,就你一口我一口转圈喝。没有任何菜,只是大声的谈天说地,张长李短,词语中荤的素的都有,粗话糙话都行,谁也不在乎,就为一个痛快!
还有两个保管,一个姓李,一个姓闫,一老一小。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酒厂最有权的是他们俩。大大的几个酒库,几百个酒缸。那个酒缸的酒存放的时间久,入缸的时间长,酿造的成色好,全厂只有他两个人清楚。就是厂长要喝点好酒,也的找他俩,否则你永远也搞不清那个缸里的酒好,那个缸里的酒差。
大武酒厂酿的酒主要是高梁和谷糠,为了防止酒料入锅后在蒸腾过程中形成板结,影响出酒率。也会把一些玉米芯、高梁壳烘干碾碎搅拌在酒料中,使锅中的酒料能发虚和透汽。
酒的好坏除酿酒的原料外,主要在曲,曲是能否酿出好酒的关键,所以梁德展同志工作的时间一半会呆在曲房里。其次是酿酒的工艺和工人的技巧。当然水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酿酒有些像泡茶,泡一杯好茶,要选好茶找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不同的茶需要有不同的水温,用不同的时间,还要有好的心情,认真地用足功夫来泡。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大武酒厂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一个企业,一种产品,成也在人,败也在人。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坚持僵化的体制,没有创新的能力和改革的动力,任何好的企业好的产品都会走向衰亡。
好人才能酿成好酒,好酒才可以飘香四溢,千古流芳!
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六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