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老母亲以后,对家庭教育就有了更多的关注,也会时不时的想起曾经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收到的,以及成婚后从婆家长辈那里所收到的一些“待人处事”之方。
说实话,竟都不是我喜欢的,或者说是让我很不舒服的,不自在的。原生家庭因某些原因,父母在我的成长中大多情况下是缺失的,同时也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被信任,相信我能够独立生活,而那份陪伴与关怀感受太少;婆家这边因遇到一个显强势的婆婆,管吃管喝管穿管消费……管天管地的让人感到窒息、不被尊重与信任。在这两种环境下,我也在思考要怎么去养育自己的孩子呢?尤其是自己只能做周末妈妈的情况下。
我们都期待着自己能够教育好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共同的夙愿吧,朝着那个目标去做,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的孩子并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对立的思想,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体现的是一种关系,一种信任的、相互支持的、共同进步……的关系,或者说“关系大于教育”。
当我把自己当晚辈(媳妇儿)时,那种对婆家的抵触感就悄然升起了,以前我不太明白,自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机制让我有那种不舒适的感觉,当听到“关系大于教育”时,我似乎有些明白自己不那么恰当的行为和反应了。婆家本与我没什么亲密感,既不生我,也不养我,却要打着“为你好”旗子来对我进行说教。同时,也让我体会到当丈夫对我讲大道理时,我的抵触感,我对丈夫讲道理时,他的抵触感。
实际上,我们在家庭中,都不是做老师的角色,也不是咨询师的角色,更不必认为事事都是自己才是对的,你要听我才行。处理好与家庭中其他角色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当彼此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就能更积极正向的影响身边的人,言传身教,相互信任与支持,那么对孩子的教育,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