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常见问题
常见案例
案例一: "别人家"的孩子
"你看别人家的小孩, 每天早上七点多就起来读书写字了, 咱家两个
每天8/9点起床" 爷爷在最喜欢的孙子被他爸爸惩罚时说道.
案例分析
对比方法的使用, 必须是在同等约束条件下进行.
"对比法"是我们尝试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但对于孩子的教育, 不能仅靠使用它来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
孩子的成长与以下几点有莫大的关系:
- 孩子性格, 每个小孩的性格上肯定不会一样的, 因此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 教育理念, 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 有些家庭比较片面, 只关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 有些家庭重视孩子的心智成长, 学习成绩只是附加的一个关注点
-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 影响最大的一部分.
个人认为千万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 这样的对比容易引起很多歧义, 例如: 别人家的爷爷是本科毕业, 别人家的妈妈是小学老师等等. 如果小孩知道这些情况反驳的话, 大人可能就无话可话, 很有可能恼羞成怒.
案例二: 学习成绩不好
家长接到一年级班主任的老师的电话说: "小明学习成绩不太好, 每次语文考试只70多分,全班
平均分数是90分, 他上课不能专注, 喜欢动来动去的, 今天惩罚了下他, 家长需要关注下哦!".
家长心里狠着急, 听老师说"上课不能专注, 喜欢动来动去的, 今天惩罚了下他"后,
基本上就锁定了问题的原因是"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课, 动来动去的", 心想"等他放学回来,
好好收拾下他"
果然, 小明回家后, 妈妈在简单和小明对话确认他上课喜欢动来动去之后,
就开始对小明好一顿"收拾"了.
案例分析
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学习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 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 但不是决定性的.
片面的只关注于知识教育, 而忽视了思想教育.
小孩子成长过程中, 最重要的教育应该是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但这是一个长期、螺旋式渐进的过程, 切不可操之过急, "好事多磨". 特别是家长们, 一定要有耐心.
案例三: 解决问题, 对事不对人
小明今年5岁多, 是一个5口之家唯一的男孩(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小孩, 因此爷爷奶奶对小明爱护有加.
小明从小就不太爱吃饭, 喜欢吃零食, 每次吃饭的时, 饭菜总吃不完, 即使只给他盛一点点米饭.
有一次, 小明的爸爸狠生气, 大声地说"今天你要是不吃完, 我就把你丢出去".
小明吓得哇哇大哭吃饭.
小明的爷爷也有点生气的说: "你是不是傻啊, 他还只是个孩子!"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 有3点特别需要注意:
- 第一, 孩子爸爸在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前, 简单地使用"暴力"来粗暴的解决问题, 这个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
- 第二, 孩子爷爷在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前, 采取回避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他还只是个孩子!".
- 第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因教育理念或教育方法认知上的不同, 会采取"讽剌", "嘲笑"的方式来打击其他人. 比如爷爷在末尾说"你是不是傻啊!"
这三点是家庭教育中普通存在的, 在遇到问题时, 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之前, 可能都会采取最简单直接能临时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
- 直面式, 可能会使用恐吓或暴力打骂
- 回避式, 得过且过, 选择性忽视当前的存在的问题, 如 "他还是个孩子"
案例四: "你别管她, 她就是那样的"
小玉从小不太爱吃饭, 喜欢吃零食, 经常饭点不好好吃饭,
饭点过后就到处找零食吃(因为肚子饿了),
爸爸妈妈对此也是使用了各种手段, 如: "家里不再买任何零食, 只买水果",
"饭没有吃完, 罚站半小时", "没有按时吃完饭, 罚洗碗"等等, 都无计于事.
有一次, 小玉的舅舅过来坐客, 吃饭时发现小玉不太爱吃饭就说"小班, 要好好吃饭,
才能更加聪明", 小玉没当一回事, 边吃边玩. 这时妈妈接话道"你别管她,
她就那样, 从小不爱吃饭". 小玉听到后, 委屈的哭了起来.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 小玉喜欢吃零食, 以至于正常的一日三餐都是问题. 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 需要摆正她的认知: 零食是休闲食品, 不可以代替正常的一日三餐.
如果不帮助她摆正认知, 可能会导致她后期身体发育不良, 甚至产生疾病, 因而导致心智成长问题, 如 喜欢使用冷暴力(沉默寡言), 喜欢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 不给零食吃就一直哭闹). 这些后果, 在小孩子没有成年之前, 可能不会产生比较严重后果, 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在小孩成年之后, 可能对整个家庭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家长们还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千万不可听之任之.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习惯培养目标及方法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习惯培养目标及方法不尽相同.
培养良好习惯始于“知子”“正己”
“知子”, 即了解孩子,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 0至6岁的幼儿时期, 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施教最容易的时期,也是习性养成最重要的时期。此时,父母家人的言传身教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生活环境尤其重要.
- 5、6岁至12、13岁是孩子的儿童时期,培养孩子端正的品行和良好习惯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同时,这还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应该引导孩子广泛阅读,特别是要鼓励孩子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
- 13、14岁,孩子进入少年期(青年早期)。此时的孩子知识渐开,理解力显著发展,独立意识增强,对未来充满渴望与幻想,这时应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培养孩子远大志向。此时,多让孩子接触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等等,树立崇敬、效仿学习的榜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抱负,坚定人生信念以及为理想奋斗的勇气。
- 18岁以后,孩子进入成年期。要逐渐步入社会,靠他自己的德行自立于世,成家立业、待人接物、事业成败,无不依赖于其“修身”的成果,因此,长辈要告诫子女养德立身。
“正已”, 即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仿效的对象,孩子则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家长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子女做出表率:
- 遵守社会规范,讲究公共文明。
- 孝敬父母,礼貌待人。
-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
- 打造书香门第,做一个爱学习的家长。
-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培养良好习惯基于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应该遵循这样六个教育观念
- 学会做人最重要。学会做人即品行优良是人获得幸福的基础,家长一定要把教孩子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
-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防范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学会抵预风险的本领,而非消极的回避。另外,家长要为孩子上必要的保险;要支持学校开展有益于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培养其生活与生存能力,使其养成对自己负责态度的基本方法。
-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很重要。要想让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要做到三个一致:
- 是家庭中成年人的教育观念和对子女的要求要一致;
-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 家庭教育的思想、理念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要一致。
- 给孩子留下自主发展的时空。学校和家长要达成共识,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尊重孩子的健康情趣,培养孩子自主发展的能力,教孩子学会自主支配时间,自主安排学习。
- 人人能成才,关键在于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道路。根据孩子的资质,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业和成才之路应该成为每个家长的明智之举,这样子女的成才率高,生活也会变得快乐和幸福。
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
培养习惯有六个重点,即:
- 日常生活习惯, 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自律表
- 学习习惯
- 遵守规则的习惯
- 锻炼身体的习惯
- 计划做事的习惯
- 阅读的习惯
培养良好习惯,有五个最基本的方法
- 从每日生活中最简单、最普通的事情做起。
- 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
-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 立规矩。
- 正确的奖惩。
上面这五项中,家长的以身示范和正确恰当的奖惩最重要,也最有效。小孩子学习做事:
- 看家长怎样做,他去模仿,因此模仿对象的水平很重要;
- 从家长的态度中体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家长的奖惩就是在给孩子一个是非标准,所以要谨慎。
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在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惩罚是必要的。运用好惩罚手段要注意三点:
- 家庭成员在态度和方法上的一致性;
- 对事不对人;
- 方法要适当,要让孩子确实认识错误。赏罚的标准取决于家长的道德和价值认识,家长的是非标准,关系着孩子的人格发展,因此家长要特别谨慎,经常反省自己,不可随意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