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217天早安问候。
北京市曾经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显示:对父母持负面态度的孩子,竟然超过了95%,一半以上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为什么父母这么努力,还是经营不好亲子关系?
你听完这3个心理学效应,你就明白了。
1.海格力斯效应和孩子“较劲”,你就输了。
心理学上有个“海格力斯效应”,它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英雄,有一天走在平坦的路上,被一个鼓起的袋子绊了一跤。他一气之下就踩了袋子一脚,没想到袋子却鼓起来。他越是怒气地去与袋子“较劲”,袋子越膨胀。后来一位老者说:这个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其实,海格力斯就像生活中“爱较劲”的父母,总是抓住孩子的一个错误不放,甚至与孩子过不去。最终它就会像海格力斯与膨胀的袋子一样,让孩子出现“弹簧式”的反抗行为:“你越跟我过不去,我越不让你痛快”的消极抵触情绪。教育最大的难处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跟孩子较劲。如果我们能“温柔”地去解决一件事,孩子更能接受。
2.自己人效应:“高人一等”的父母,给不了孩子信任感。
心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征集了17名大学生,分别将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或者不相似的大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寝室里,共同生活4个月。4个月后,实验者让这些大学生相互评定室内人员,喜欢谁,不喜欢谁。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同宿舍的人明显比不同宿舍的人要亲近;然而到了后期,态度和价值观相似的人走得比较近,成为影响“自己人效应”的重要因素。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果你被认定为对方的“自己人”,他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总是扮演“强者”角色。干涉、控制、唠叨,总在孩子面前高人一等,让孩子对父母少了“喜欢和欣赏”这一层概念,所以孩子无法信任父母。好的父母,都懂得“放低自己,不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
如果你想成为孩子的“自己人”,需要学会“共情”去让孩子感觉到心理同频。尤其是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孩子可以从父母的言行里感受到爱、尊重、关注和接纳。父母让孩子感觉到了父母的信任和理解,自然会收起身上的刺。
3.低声效应,父母的“音量”越大,孩子越暴躁。
心理学上有一个“低声效应”:指的是在对方犯错时,不要将情绪所外放出来,而是要适当地进行收敛,使用相对于温和的方式来和对方交流,将自己的语调放低,这样就很容易让对方去接受你的训斥。更有心理学研究表示: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很多父母总是抱怨孩子叛逆、不听话,不如放低自己的音量,给予孩子被理解、被接纳之感,孩子自然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不要用一时的情绪,去撕破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有错,哪怕是一点点温柔平静的对待,都能让孩子拥有十分的安全感。温柔的力量是最有征服欲的。
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场“双赢”的局面。
如果父母不想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遗憾,父母要做到:小事去忽略,大事去尊重;多成长多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独立;教育要温柔,凡事多信任;声音要低沉,爱要浓烈。愿所有父母,都能和孩子拥有“爱的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