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知道了亲密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良好环境。和孩子保持融洽的关系,你会发现带孩子很省心。你不必绞尽脑汁地想什么方法控制、奖励、引导或惩罚孩子,只是单纯地做好自己,你就能发现自己身后的小尾巴不知不觉间长成了一个愿意合作、具有同理心、自立且有责任感的孩子。我自己已经尝到了这个甜头,所以为亲密养育疯狂打call!
那怎么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结成有力的联盟呢?这部分我们后面再细说,今天先来认清妨碍我们和孩子建立联盟的几个陷阱。如果能绕开陷阱,我们将能更快到达结盟的阵营。
陷阱一:你是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本身就缺乏结盟意愿。他们所信奉的是老一辈的观点:“孩子就应该听爸妈的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类父母既不给孩子什么表达的机会,也不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动不动就板起面孔,对孩子进行威胁或者惩罚,甚至对孩子动粗。他们更注重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感情、思想、观点和意见。我们发现爸爸们尤其倾向于采用控制型的策略,因为他们更在乎结果,总是想要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而且比妈妈们更爱展现威仪。因此在控制型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因为表达情感、对人倾诉的机会太少,往往无法找到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快乐、悲伤、不安或是愤怒。他们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或者把情绪掩盖起来。长期如此孩子往往会变得麻木,最后甚至拙于认识自己的情感,更不会展现内心的世界。父母因此无法走进孩子内心,从而失去结盟的基础。
陷阱二:否定孩子的感受
晚饭后才一个小时,孩子说:“我饿了。”妈妈经常会说:“怎么可能!你刚才吃了不少。”这是轻视孩子感受的典型例子。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父母轻视孩子感受的例子。比如孩子摔跤了,父母会说:“没事,自己爬起来,你是勇敢宝宝!”或者:“别哭了,你是男子汉,男子汉不哭的。”还有:“打预防针有什么好害怕的,你看比你小的都不哭!”等等。父母往往本能地轻视或否认孩子低落或悲伤的情绪,这容易让孩子觉得产生这样的情感是不对的,是不光彩的,因而把这些情绪压抑在自己心里。而如果感情得不到接纳和释放,孩子很难鼓起勇气去直面问题。如果父母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那么父母的帮助和支持孩子也不会接纳。倘若家长能够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回应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乃至愤怒等消极情绪,他们就会因此学会恰当地处理这些感情,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在成年以后处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问题。只有当你包容孩子的感受并表示同情的时候,真正的合作才能够开始。可以尝试以下的交流方式:
“你被吓了一跳对吧?妈妈也吓了一跳!”
“要不要妈妈抱着你休息一会儿?”
“也许我们应该在树荫下喝点果汁。”
陷阱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中国的孩子对光荣榜、贴纸榜应该都不陌生吧。父母在家里贴一张空白榜,最左边一列会有很多细分的项目,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澡、练琴半小时、默写全对、背诵诗歌两首等等。孩子每达到一项就在对应的格子里贴上一个五角星,然后攒够多少个五角星就可以买一个玩具。这是典型的以奖励激励进步的手段。效果怎么样呢?短期效果是有的,一两个月可能能看到孩子表现有进步,但不出半年光荣榜无一例外都失效了。其实外物的诱惑力远没有父母们想象的这么大。对于难度较低的事情,可能孩子们还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交换,当事情难度升级后,玩具是激发不出所需要的勇气和意志力的。想想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的。拿我来说,我明年计划出一本书,为此我平均每天至少要输出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要做到每天都写有时候是非常痛苦的,但我要把自己的育儿知识和经验体系建立起来,必须要用一个坚定的目标来牵引,而且想到也许可以帮助到许许多多焦虑的父母我就不觉得苦了,有一种责任感推着我前行。而如果是有人说:“如果你明年能出一本书,我给你买一个香奈儿包包!”“我呸,给我买十个香奈儿我都不干!”
陷阱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现在你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了,以后还敢这样做吗?”孩子往往嘀咕一句:“不敢了。”父母还不满意,叫孩子大声点说,孩子就像宣誓一样大吼:“不敢了!”这还没完,父母最后通常会加一句:“作为惩罚,今晚的电视时间取消。”这就是父母要孩子要承担的后果。这是一种消极后果,因为孩子犯的错和看电视其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用消极后果来惩罚孩子只会引起抗拒,而不是心悦诚服。这种态度将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而最有利于孩子茁壮成长的条件是获得父母的支持、指导和建议。
拿昨天发生在我们家的一件小事来说明一下。昨天晚饭后,孩子自己玩的时候把两个塑料四脚凳倒过来,凳面朝下,然后一脚踩一个在家里滑行,我听到了凳子和地板摩擦的声音,还没出来看就听到她爸爸对她喊:“你是看到别的小朋友这样玩你也这样玩对吧,这是好的行为吗?不知道这样会磨坏地板吗?”孩子一下子就坐到了沙发上。爸爸看着那凳子又说:“你就不能把那两个凳子捡起来吗?以后你别坐这两个凳子了!”听爸爸说完,孩子马上到房间去,一晚上也没再理她爸爸。听到这样的话孩子第一反应不是心疼地板而是讨厌爸爸。如果能换一种说法:“哦,你很重,这样站在凳子上滑行容易把地板磨坏,你听这个声音就是凳子和地板摩擦的声音,地板坏了的话我们家就不漂亮了,快下来,把凳子放好!”这样对孩子就行说明并指导她怎么做,孩子反而会想去看看地板有没有被磨坏,而且她肯定会发自心里不再这样做了,因为她也关心地板,爱护家园人人有责。父母应当依靠共同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消极的后果,来教导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或者至少应该激发他们去思考解决方案。让孩子合作的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能动性,要让孩子因为自己会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威胁或是逼迫。
【23】妨碍父母与孩子结盟的四个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