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粉丝私信我,问一下怎样才能做好职业规划?
我跟她说,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有个资深的老师引导;二是自身有很好执行力和思考力。
然后她反问我,一定要老师进行辅导吗?
职业规划是一门学科,如果你的时间成本够,加上职业经验足,完全可以自己摸索;但这两者不具备,请不要随意不相信专业的力量,这是我的回答。
我个人非常尊重专业,当我准备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我一定会找行业内有资深经验的老师付费请教,这是效率最高,也是最节省成本的事情。
这位女孩子有个明显的思维模式,值得我们警惕,先入为主,她可能看过一些资料或者在网上听过一些零散的课程,然后觉得也不是什么技术上的事情,可能很简单,随便的一问,也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这种思想在职业发展中,容易干扰一个人的判断,例如,你在两个职业机会中去做选择时,你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过往的一些记忆,这个记忆对某个选择是正向还是反向的作用会非常大,往往你会朝着这个方向去选择。
但是实验研究表明,第一印象或者第一信息的准确率并不高,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锚定效应,第一信息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我们在交流中,先听进去的话或者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后遇到不同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这是一种思维惯性,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判和错误。
为什么说职业规划中要切忌先入为主?
职业规划的第一步是定位,但这个定位不是一定终身,而是要始终站在发展的角度审视和调整定位,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变革,可能几年后,整个行业都会被颠覆,对人对岗位的要求和之前会彻底不一样,而且会衍生很多新的需求。
就拿我们人力资源岗位来说,十年前,就是简单招人做考勤算工资,不需要任何专业基础,大家的起步和发展相差不大;但是你看现在的公司对人力资源岗位的要求,懂业务、挖需求、匹配战略、战略解码、文化引领……一个行业头部企业出来的HR和一家小型公司的HR,不管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解决问题的格局和视野上,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别人说好的,对你不一定合适;别人说不好的,对你可能合适。
我之前有个学员,就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走了很多弯路,他大学毕业后,同寝室的有个同学做销售,干得还不错,结果大家讨论,也都去干销售,他也去了,兜兜转转六七年,就是干不长,干不好,还因为压力导致轻度抑郁,怀疑自己。
我跟他交流了一个月,先让他通过写作释放自己的本性和天性,慢慢引导出,合适他的工作还真不是销售。因为不合适,坚持了那么久 ,产生了沉没成本,又舍不得放弃,最终无形的压力让自己抑郁。
出现这种情况,主因在于职业定位时盲目跟风,同学讲好就是好,这种“好”的评价,其实是二手信息,是经过别人价值观和思维筛选出现的,对你不一定合适。再加上过程中,不及时调整,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那么,我们在职业规划中如何规避“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呢?锚定效应是一种天性,是天性就无法完全消除,所以只能规避。
1、信息整合,拓宽信息获取的维度
在做出决策前,如果能够尽可能去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且主动去咨询身边亲朋好友的看法与意见,这样将各项信息进行组合,从而对整个事件或事物有更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我们的决策失误便会减少。
很多时候,我们是拿到一个资料马上开始加工,并没有多方面思考,比如看待一个国际事件,我们需要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获取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合从而得出相对客观的答案。
2、大脑主动清零,排除第一认知干扰
依据不充分的调整理论和双加工模型,在决策过程中,主动排除其他认知操作的干扰,保持有限信息加工通道的全面激活,有利于增强分析加工的操作,进而降低锚定效应的消极影响。
3、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才去做重大决策
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情绪,也可以降低额外因素的负面影响,提升决策的水平和质量。
人一旦浮躁,决策便容易出现错误,可以尝试在重要决策前深呼吸或者上个厕所,都能够很好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尽可能保持冷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