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2022)写够三百万字
在2022年底写够三百万字。看到这样的“宣言”,也许会叫人轻笑吧。不过,我向来是不怎么在意别人的轻笑的。可我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揣度呢?只能说明心有点虚,说这话时是有所摇摆的,那就是来自对日更对追求字数的一种审视。而且,在读了君流年之后,说这话更是惶愧。这是在此之前的某个晚上就有并且草写了一些话的,若换成是现在,或许我不会拿这事来写了。不管如何,日更还是要继续下去,坚持到什么时候?明年二月份吧,到那时是日更五周年。那么,于今年底完成三百万字应该不成问题。

量到底重不重要?个人认为,不能说不重要。如余华所说,首先你得写。对于我这样的笨人,交流又十分有限,什么培训呀学习之类,我一概没参与过。我希望通过写作的过程去摸索。尽管有人说写作需要天赋。这点我也不反驳,并承认,有天赋自然好。像张爱玲三毛林清玄苏东坡很多这样的人一定是有天赋的。只是,我不太赞同“有没有天赋”这样的说法,除非是朽木才不可雕。故认为,大多数人都是有天赋的,只是,这个天赋有大有小。李白说的天生我材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写作是一门手艺,我认同这样的说法。是手艺,熟能生巧便指日可待。卖油郎从铜孔倒油,不过熟尔。如果能再活一百年,我坚信,一定能把写作这门手艺炼好,不说炉火纯青,也一定十分精通。
啊,原不是纠结,竟说了这么多,是为自己洗白,辩解么?
总之,还得接着写。先日更五年(原打算日更十年),三百万字以后。
我写得不好,也写得不够。写到现在,我想的是怎样写,怎样写好?希望换一种模式,力争向“精品”上去改变,意思是要有写好的意识。
什么是好作品?共情感人,语言优美思想精炼。共情感人在于煅炼,得经历,经历苦难,苦难于写作是财富。语言精炼是写得多,胸怀广大,思想深厚,没有小儿女态,下笔自然有气象。
这两方面,我都不够。经历不是想经历就能去经历的,那么,多写还是能做到,切实可行。
坚持写下去,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信念。
巴金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最初拿起笔写小说,我只是一个刚到巴黎的中国学生,我想念祖国,想念亲友,为了让心上的火喷出来,我求助于纸笔。
我想,我也是这样。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一篇散文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一篇散文,或者说,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需要一篇散文。散文是美,是欣赏,是玩味。它不是生活必须,但没有它,生活一定缺少滋味。
也或者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篇散文。散文比小说真实。小说可以说是故事,其中人物也来自生活,但毕竟不是我们自己。而散文具象有无中,多半写着我们各自的人生。
写了快三百万字,今晚让我感到是写了一堆笑话。幼稚废品。说心里话,我着急,不由抓头,那感觉是白了头发。
我想,我不能这样写下去。
之所以坚持写,日更四年,并不是一定相信数量有了跟着质量就有了。我也是一种试验的心理,在写中摸索学习,除此之外,我还有什么办法呢?
我似乎感觉到了文章该怎样写,至少我看见了它的模样。我站在门外,盼望着能走进去。
不要笑话我,笑话也没关系。
如果说日更四年快三百万字的好处,那就是逐步的认识自己。何况,写作于我是一种治愈。
写作的粗拙,好比我的阅读,还停留在表面。
多是一种读者的眼光,欣赏,享受。而不是用作者学习的眼光。读了,不过是知道,哦,这本书我读过,大概讲的什么。
但是,也不可否认,阅读总有它的作用。欣赏的眼光,在认识它的过程中,提高了文学修养。
字数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方式。
散文更着重内涵。
啰哩巴嗦一大堆,既没内容又没逻辑,空洞乏味,王老太裹脚布又长又臭,有什么意思。
散文是可以当事业来写的,是值得写的。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一篇散文,换话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篇散文,我们的生活需要好的散文。
譬如读君流年的散文,就是一种享受。如果也能写出那样的文章,也能有读了说是享受的读者,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是活着有价值有意义的体现。
陈忠实想写一本枕棺材的书,《白鹿原》他做到了。当我拿起枕边厚厚的《随想录》来读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我也一闪。只要有一本就够了,或者说,只要有一篇经典散文我也满足了。
我为什么写不出君流年那样的散文?
眼光局限。所以要放大些,尽可放远些。取高屋建瓴的姿势,不要畏畏缩缩。
语言不美,储备不够。但可以锻炼。散文,就是美文,如诗,给人美的享受。文中嵌入诗,信手拈来,必来自多读诗。
生活潦倒。能写出美文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内心有美,活在美的幸福生活中。而我的生活不过比生存强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