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有什么用#

作者: 纯净水_7c60 | 来源:发表于2017-11-16 20:15 被阅读0次
    书、

     今年,朋友送了一本 詹宏志先生的《旅行与读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平日工作之余,为了放

    松,我也爱看点闲。其实这是从大学开始真正养成的一种习惯,除了旅行、写日记随笔,买书算

    得上我另一个坚持下来的习惯。久而久之,书籍成为了我自我放逐的另一个平行世界。刚好在我生

    日前后那段时间,除了忙碌的工作,自己还没有一段富余的假期来实现自己对旅行的渴望。于是

    乎,当《旅行与读书》到我手时,光看到这书名就让自己有点悸动。

    旅行与读书

               《旅行与读书》一书,顾名思义,书名就很贴切地点出了这本书的主题:旅行、读书。作者

    夹叙夹议,贴切真实、细腻柔和地叙述了詹他自己(和或朋友们)亲身玩味世界受到的惊喜,每

    个精彩故事都让你置身其境、热血澎湃,读着这样的旅行文字就足以让人心动,心生神往那一个个

    妙境和探寻神秘之旅。

               在此之前(当然目前也是),我并不习惯和推崇于靠读或带一两本书旅游世界的打开方式,

    但作者的这种读书旅行习惯和认知模式,倒让人觉得新奇有趣的很!这似乎也体现了读书在生活中

    旅行方面的部分效用。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结论,放在文明发展的现代,肯定觉得可笑而不科学,可“读书究竟有什

    么用?”依然仍在被不少人质疑,甚至很多知识人,在穷困潦倒、为五斗米折腰时,也会发出这样的

    喟叹吧!古时候有以文结友、以文会友的美谈,但似乎更多的是像屈原、苏轼、王勃、李白、杜甫

    这样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文人骚客。在急功近利的现代,许多人也是本着很大的功利心来读书

    的。毕竟,他们认为“活下去”、“活的好”才是最重要的,往往到最后会遗忘了读书本身的快乐。读

    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获得更高物质欲望的工具而已,目的达到,书本便会收到冷落、舍去,

    弃之敝隅。

          记得早年间我在一个初中同学聚会上,一个初中男同学就对我们几个比他学历高的人发出质

    疑,对,是质疑,不是询问,他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明显带着读书无用论的口气。也许,他所

    谓的读书,就是多认几个字,多交几年学费,多认识一些人吧。他是生意人,最多算的上一个小有

    资产的小商人,不知是何种自信让他如此对"读书"一事颇有芥蒂。不过,这倒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

    了“铜臭味”这个词。

            时隔已久,旧事已逝,有的故人也渐行渐远。我已经不记得当初是如何回应酒桌上的“铜臭“,只

    是自那次以后,我提醒自己万万不可思维狭隘,切莫让自己也身陷“钱权势利”囹圄之中。“三观不

    合”,何必有交集,况且这种意识太危险,我辈躲不及防,倒不是自己故认清高脱俗,只是自己潜意

    识里认为和这类人并非一路人,不可深交,就此作罢。那时候,我一直细忖一个问题:“读书有什么

    用”。这个问题萦绕于心头已久,那时的我清楚的一点是:读书使人“明知”,同时也“明志"。

    书中自有黄金屋

           对于“读书有什么用”这一问题的解答,我算在梁文道给詹宏志著的《旅行与读书》一书

    序文里找到了比较满意解答:“对于一个书呆子而言,这从来不可能是个问题,因为读书简直就是他

    进入世界的方法,一条不由自己选择,更加接近天启召唤的路经。又好比真正的匠人,读书时界定

    他这个人的技艺。由于具备这种方法、路径,以及技艺,所以他才能够不害怕,因为不论遇上什么

    事,都自有一套安身立命之道去应付。正如一个把生命耗在某项技艺上的匠人,以自己的手艺感知

    整个世界,在自己的手艺里琢磨出一套处世哲学;他安稳,不是对世界有信心,知道自己始终可以

    回到原点。”

             能把“读书”这么两个字解释得这么透彻,我觉得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梁文道同时也在序文中

    这样描述形容他眼中的詹宏志:“借着书,以为把读书精进城一门技艺的书呆子能够学到所有他想学

    的事情,登山、觅食、买地毯、办刊物、做唱片、拍电影,甚至开创企业。熟的确会误导人;甚至

    就算读对了书,读得如法,也不保证这一切功课都讲结出美好的果子。然而外人不能代他否认,这

    真是一套方法,而且还是一套使他自在的方法,乃至于即便遭逢困境,他仍能自得其乐地在大街上

    读书。”他认为詹宏志把全世界看成一本书,书的边界即是世界的边界,世界之所以完整,维系

    与“他”在读书

    文字符号都承载着灵魂

            提到书,我们接触的书可谓琳琅满目,从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到毕业工作后形形色色的工作指

    南、专业用书,到我们精心挑选的藏书。这些书无一例外都伴随着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对我们性

    格、行为方式等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不同时代背景、性格、年龄、职业、经历的人群,对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就我本人而言,毕

    业后初入社会江湖,除了专业书,我看的几乎都是一些鸡汤励志类的书籍;后来,职场摸爬滚打几

    年后,看的书偏向于自传体、随笔散文,再后来,多倾向于涉猎思辨哲学类、启示录、专业更精深

    的书籍,每个阶段都能反映出我个人在生活需求、心理精神需求的一些进步和改变。

             刚毕业,初生牛犊不怕虎,雄心壮志,激情高涨,很容易把一碗碗熬的香浓的鸡汤一饮而

    尽; 当你的激情被现实撞碎,撞得头破血流时,你会捧着伤口急需用一些格调高人的疗愈偏方自

    疗;渐渐地,通过读书、思考、自省,你学会淡定从容,慢慢学会放慢生活步调修炼内心,从被

    外在环境胁迫,到努力适应生存,最后渐入佳境,懂得学会享受生活。

           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段路,都会在不经意的瞬间,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于你。读书时

    要分阶段的,比如,在几岁的年纪去看《走在人生边上》《斐济》这一类书,恐怕大部分人觉得

    不知所云,云里雾里,寡淡无味吧!他们大抵会觉得“生,才刚刚开始,死这件事情似乎太遥远

    了。”

          同样在三四十岁的年纪,我们恐怕也很难去对《ABC》这类的儿童用书感兴趣的起来。因为

    除去书籍内容的深浅度这个特点不同,最关键的应该就是我们的认知需求已经大不一样了。通过

    读书,我们不断构造并更新自己独特的认知世界,形成了独有的行为模式,养成了基本固有的志趣

    方向,结识筛选特定的人脉圈子,从而去影响自己的生活行为和工作绩效,也就演化出不同的人

    生。

            人容易麻痹,也容易害怕,“怕什么?怕老,怕会变,也怕落伍。”


    旅行和读书

            乔布斯在2006年斯坦福大学讲话中结尾的两句话就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人鼓吹“专业内要内行,专业外不外行”,不无道理。《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一书里有一篇《做一位内外兼

    顾的知识人》,文章中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是:要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只要认真观察他自身是

    否拥有较高的学习意愿较强的反省能力较大的包容态度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较持久的阅

    读习惯

            读书,读好书,我们学会不被书本阐述表达的思维模式固化,不被环境可变因素所扰,严谨治

    学,开阔新眼界,塑造独特气质,调整精神状态,挣脱固有思维,影响日常习惯,增加生活情趣,

    增强行为动力,重构人生格局。读书由内而外,促进我们成长为全新的自己。

             读书改变命运,科技创造生活。而科技的创造,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多读书,好好利用书中

    的颜如玉来提升生活品质,改变生活格局。这样读书可以减少我们对未来未知的焦虑,警醒我们待

    人接物上的无理傲慢,解答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醍醐灌顶之感,这样看

    来,读书并不是无用的,倒是一件非常有趣且有益的事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有什么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yr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