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谈谈一读书就犯困这事

谈谈一读书就犯困这事

作者: 乔平_ | 来源:发表于2019-11-05 19:33 被阅读0次

    文/乔平

    “我一看书就犯困,你怎么就不呢?”
    “你读那么多书,都能记得住吗?”
    “你读那些跟工作无关的书,有什么用?”
    “年龄越来越大了,还需要读那么多书吗?”

    因为喜欢读书,我经常会被问及这样的问题。

    于是,稍微盘点了一下,今年我大概读了三十几本书,有成长励志的、心理的、理财的,也有国学经典、诗词学习的,这些书除了个别是因约稿而读的指定书外,基本都是自己感兴趣的。

    那天跟儿子聊天,儿子说他今年没有老妈读的书多,明年需要努力了。无意中还鞭策了儿子,心中窃喜。

    三十几本书一点都不算多,我的很多书友,读书都远远高于这个数!其实,也不用太关注读书的数量,读多少本书并不是目的,读完后消化吸收了多少,才是读书的重点。做到能读书、能消化、有输出,才能说书没有白读。

    我也思考过一读书就犯困这个问题,主要原因应该是没有产生兴趣,没有感觉到喜欢吧?

    就跟吃饭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胡吃一通,什么味道都没品出来,你能说喜欢吃吗?还想继续吃吗?读书也一样,要从书中品出些许味道来,才能感觉到喜欢。

    饭有很多吃法,读书也有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读的有滋有味,自我感觉很好,读完余味无穷,就是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自己的经验,读书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可以泛泛而过,不必深究,既所谓的浏览,这种属于快速阅读,知道大概说什么事的,就达到目的了。

    倘若你知道了大概说什么事的,还想知道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说这个事干什么?这个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或意义?那就要细读这本书了。

    细读一本书就不仅仅是眼到、心到了,还必须要手到。“手到”的意思,就是要动手写,要做笔记,要写书评,甚至要写出一篇像样的讲书稿,与更多人分享。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很有道理的。古往今来,真正“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只怕是一种传说。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经常笔不离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手迹。他在书上有大量圈画和批注,这些成了后人研究毛泽东的重要文献。历史上研究《资治通鉴》的专家学者甚多,但像毛泽东那样领悟、体会得深刻的,可谓前无古人。

    读书多动笔,可以是标示重点段落,也可以是记下疑难问题以便请教求证,读书有“疑”,方能有“悟”,这是读书明理的一大法门。退一步讲,读到兴奋点,心血来潮在书边写下几句,以表赞同或异议,日后重温批阅过的书籍,也会其乐无穷,别有一番滋味。

    动笔,不是单指在书上,手边准备一个笔记本,根据书的结构脉络做个全书或某个章节的思维导图,非常有助于后期回顾。在本子上记录书中的重要观点以及自己的理解,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做学问的或喜欢写作的人来说,日积月累的批注和笔记就是可贵的资料,其间的只言片语,往往是读者思考的闪光之处。

    读书这事,老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觉不到趣味,不仅会犯困,所有的时间也全都浪费了。

    一个人读书,也不应该是以改变自己为目的。因为当他认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才想起来去读书的时候,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读书犯困也是自然的了。

    读书人的幸福,体现在读书求知的过程中。读书不忘“烂笔头”,一支笔,一个本子,一本好书,眼、脑、手互动起来,这种幸福的味儿、劲儿、神儿,是懂得读书动笔之人独有的。

    在这个过程中,与古圣先贤对话,领悟思想之“味”,不知不觉解脱了自己、慰藉了自己、充实了自己,愉悦了自己。面对这样的美味佳肴,你还犯困吗?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一读书就犯困这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zs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