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主义者除了要具备一定投资认知外,往往还会善用规律,抓住机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95783/b4db7f3d51099890.png)
01
—
很多人在做投资时,都会标榜自己是个长期主义者,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理解长期主义的本质,
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做成这件事的方法论。
他们只是凭感觉行事,任由欲望驱动自己。
或者别人说什么好,自己就怎么做,
然后简单地制定一个目标和计划,
再凭毅力苦苦支撑,
当“危险”来临时,该放弃的还是会放弃。
然后又回到原点,继续发下誓言,如此周而复始。
所以,他们所谓的“长期主义”,
其实只是在一个短周期内的反复尝试,
那些时不时地、不自觉的行为,
实际上已经出卖了自己的“短视”思想。
比如,前段时间A股市场整体大跌,
许多投资者就都坐不住了,
有骂基金经理的、有割肉清仓的...
对待危机的态度,其实就是“长期主义者”的试金石。
因为,长期主义者除了要具备一定投资认知外,
往往还会善用规律,抓住机会。
比如在危机波动和周期中不断纠错,
比如用合适的钱匹配合适的资产,并给予足够的耐心。
也只有这样,时间的复利才会展现出强大的威力。
02
—
有人说,长期主义者肯定是个极度乐观派。
因为,当危机出现时,绝大多数的人都觉得是坏事,
只有保持乐观的人才能够在危机中看到机会。
我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真正的长期主义者,还要善于看清形势、寻找意义,
因为只有当我们通过底层逻辑,彻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处”时,
才会觉得坚持下去不是一种损失,
也只有具备了这种清晰而长远的认知后,
才能注入长久的动力。
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
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决定延迟退休,
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就是设法认清当时的形势、寻找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郭台铭认为,这场危机源于“先甘后苦”的消费文化,而自己经营的恰恰是一家“先苦后甘”的企业。就像过去山西人走西口,历经千辛万苦攒了钱再回山西置办家业,荫及子孙后世。这种“先苦后甘”的模式虽然做起来辛苦,却能以“像模具的铁块一样硬邦邦”的财务状况,从容应对金融危机。
还比如,我坚持长期写作这件事,
我认为从一开始,我就寻找到了写作的意义:
我每天写作,不断对自己剖析、对自己复盘,
让我对待现在的一些问题,一些不足,都能以平常心来对待,
而且我写得越久,内在的能量会越来越多,承压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心态也变得越来越好,这也是一种复利效应。
所以,人需要理解做事的方法论与底层逻辑,
并且持续感知到做事的意义,
才能把自己做事的方向,导向那些少量的、有真正价值的长远目标,
并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