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解诗文

作者: 8f7a8c2687ca | 来源:发表于2019-08-24 20:13 被阅读9次

          我上周去了南国书香节,参加王立群先生新书《王立群妙品古诗词》的分享会,加深了对阅读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如诗词时,要怎样通过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品味作品中表达的意韵。

          主要是四个纬度:

          一是剖析作者心境。要想读懂一篇诗文,应当去了解这篇诗文的创作背景,着手点就是作者的生平、创作时期、创作环境和创作状态,进而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创作心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文表达的意韵。

          二是经典是怎样产生的。

          一方面懂得典故的文人墨客能品得其高雅之美。如《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引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而郦道元又引用并改造了两位前辈的作品,一个是东晋袁山松的《宜都记》中对三峡的描写:“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另一个是南朝刘宋史学家盛弘之《荆州记》中的描写:“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如果是懂得诗文出处典故的文人墨客,自然会体味到李白这首诗的精妙处。

          另一方面,不懂诗文的百姓也读得懂。整首诗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词句,很通俗易懂,你如果不懂典故,也一点不影响你体会到李白所描写的三峡胜景和他轻快的心情。

          所以,精英阶层的高雅和大众的通俗易懂,两者共同促成了经典的产生。

          三是名句何以成名。王先生在讲陆游《示儿》为何能成名句的时候,讲了三点:第一,诗文写的好,这一点不用赘述;第二,专家点评好,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在南宋灭亡后心情无比沉痛地写下了《书陆放翁书卷后》一首:“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已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第三,儿孙做的好,崖山之役后,听得南宋灭亡,他的儿子和孙子相继悲愤地自杀殉国以明其志,悲壮如斯,不愧为陆游的子孙。所以,我认为名句的经久不衰,也可以从这三个纬度来找缘由:写的好在哪里;大家评价如何;影响如何。

          四是立足当下现实感悟。王先生在自己的这本书中,利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结合当前实际,古为今用、活学活用,对100首经典诗篇进行了解读,给古诗赋予了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诗更接地气。这种联系实际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王先生的这部新书,总体上也是从这四个纬度,结合他自己多年的治学和教学的经验与积累而成,可以说是时代性和文学性集于一身,确实受益匪浅,有兴趣的可以拿来读一下。

    知人论世解诗文 知人论世解诗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人论世解诗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aq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