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种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对于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渴望。这一需要的满足与否,对孩子积极自我的确立、和谐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所处心智阶段的限制,孩子内心中被尊重的渴望无法像生理需求那样能简单明了的表达给成人,而是会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展示出来。因而,对于妈妈来说,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而识别它的真实意图是很重要的,孩子的尊重需求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这几类:
1、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
孩子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发育成长的,成人的关注是他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以满足的首要条件。
2、表现出自主性行为。
就整个学前期来讲,孩子接受成人的指令,服从成人的安排,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然而孩子会在尊重需要的支持下表现出自主性行为——不依赖他人而自由的做出判断与主张。比如他们会要求自己选择穿哪一件衣服,自作主张看哪一部动画片,玩哪一个玩具,无视父母的要求。也许在成人看来,孩子这种行为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让人难以捉摸,但孩子却会尽力坚持自己的主张。一旦如愿,他们便像打了胜仗的战士一样志得意满,而不会对成人的失望与无奈怀有一丝歉意。
3、要求被善良和被认可。
“孩子都爱听好话”“哄小孩”等日常言语从经验层次反映出孩子的一种普遍倾向,即喜欢被成人赞扬和认可,由于这种需要倾向,孩子除了要求父母对他们的各种杰作、成绩给予关注以外,还迫切希望得到成人的夸奖和表扬。
4、要求负一定的责任。
要求负一定的责任是孩子自主性行为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到了一定年龄,孩子不再顺从于成人的包办代替,而是要求“我自己来”。
5、要求有自己的空间。
孩子行为控制能力虽然很弱,但他们仍渴望拥有一块领地,这块领地既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