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本书,最快需要20天,我有一位朋友彼得·海洋先生,他精能历史,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博闻强记,而且写作是一个快手,他要写一本书,就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储存二十天吃的面包和牛奶,这二十天是不迈出屋门一步的,然后每天开始以一万多字的速度写作,二十天左右就出一本书,实在是快手,是牛人。
那么读一本书,如果快速读的话,一本二十万字的书,也就是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看来写书最快的牛人,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有的甚至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如《红楼梦》,曹雪芹一生还没有写完,花费了毕生的精力。
所以说,读书是最占便宜的事,别人费尽心血写成的智慧,你一读,就将他们的智慧,学到了。多读书,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桃子,读书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写语丝能旁征博引,知道那么多,因为我天天读书,不读书,觉得脑袋空空,没有啥写呀,如今读书多方便啊,一个手机在手,什么书找不到?而且寻找一个方向,瞬间能找到这个方向许许多多的书啊。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说的多好,读书是天天的事,而不是一年抽出几天来读书,这是毕生的功课,天天读书,天天才会进步。
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百岁老人的见解就是不一般,是读透了书,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读书多了,世事就会看明白了,待人接物就不一样了,人生就有情趣,天天思考,就变得有智慧了。
俞敏洪进大学的第一天,看见一个同学躺在床上看《第三帝国的兴亡》,他好奇地问:“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吗?”
那个同学看了他一眼,没理他,继续读书。
这一眼一直留在他心中。他知道进了北大不仅仅是来学专业的,要读大量大量的书,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学生。他在北大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而且读了三遍。后来俞敏洪去找这个同学说和他聊聊《第三帝国的兴亡》,那个同学说早已经忘了。
俞敏洪说他的班长王强是一个书癖,每次王强买书他都跟着去,王强把学校每个月发的二十多块钱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买书的钱绝不动用来买饭票。后来俞敏洪也把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这样,在大学五年期间,俞敏洪差不多读了八百多本书。
喜欢听俞敏洪演讲,不仅知识丰富,而且妙语连珠,而且他会内省,把自己的经历和阅历,和读过的书融在一起,听他的演讲,一点也不乏味,而且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就是读书读出来的,他一年要读三百多本书,很是厉害。
还有一个牛人,叫蔡志忠,读书近三万本,所以他的漫画里有大智慧。他说,我的漫画就是内容,内容,这是读书给的,思考给的,这才是王道。我有钱了,能活下去了,我就不会再浪费任何一秒钟,用来读书,用来画漫画,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别人说这样会累着的。他说累着才怪呢,我干我最喜欢的事情,16个小时,也就相当于几分钟时间。牛人就是牛人,说出的见解也不一样。
读万卷书才有智慧,行万里路才有阅历,多读书吧,读书是多占便宜的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