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忘了在哪里知道了Eric的公号。印象最深的有一篇推文,说的是《经济学人》中出现过的最长的单词,记得中文意思是“棒棒哒”,为了教大家正确发音,他还特意录了音频,找了迪士尼曾经出现过这个词的截图,一起放在公号里,觉得他的文章走心,排版也好看,就关注了。
有一天他公号里发文说自己出书了,出于之前对他的好感,就去淘宝买了书,周六下午4个小时看完,很久没有这么一气呵成地看一本书了。又用了几天下班时间整理了所有的笔记,甚至用幕布记录的时候,记录都超出了免费版200条条目的范围,不得意开通了会员,从头到尾搞定了所有画的重点,这心里才算踏实。
幕布截图2.
对Eric有好感,是因为我们身上有共同点。
他是英语专业,我也是英语专业;
他毕业后在乡下指教,我也有培训机构的经历;
他现在做公号,线上社群,我也在逐渐尝试;
但他比我厉害得多,一是他去美利坚圣约翰大学进修,二是他文章写得轻松易懂,又不至于太过搞怪夸张这一点是大多是英语公号作者做不到的。
同事从他书中提到的书来看,有些英语范围之外的书比如《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传习录》、《微习惯》等书,都能看出来他是一个喜欢读书,并且愿意思考的人。
图书笔记截图以下5点,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关于公号更新
Eric在书里说:"很多人问我,怎么能保持每天都有新东西,其实别无他法,只有踏踏实实地去读,去思考。如果我没有东西可写,我就知道问题不在于“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我最近没有去输入和思考”
我的文章更新非常不稳定,有时集中几天日更,有时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不更。朋友介绍来的,结果关注后一个星期都不发文,干脆走吧。我现在的首要问题不是涨粉,而是想办法留住现有粉丝。
公众号的打开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出了频繁增加曝光率和传播率,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了。日更对我来说,确实很难,但我会调整频率,给粉丝一个稳定的预期,形成“仪式感”,是对自己,也是对粉丝最大的尊重。
关于什么叫学好英语
Eric在书里说:学好英语不是四六级多少分,拥有多少词汇量,发音是否漂亮,而是能力上“能够使用英语有效地获取信息,满足生活工作需求”,心理上“不因为这门外语而胆怯,过度紧张”,精神上“通过学习一门语言让自己看的更高更远,有做世界公民的意识”。
这个定义可以说是目前比较完整的了,也解决了我内心的很大一部分疑惑。因为从小英语水平还不错,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也没少问我这类问题,但是我始终不知道怎么回答。很多人四六级过了,可是工作中口语非常差;有的人美剧没少看,但是写作时漏洞百出。综合来看,就是很多人没有区分开“学英语”和“用英语”的概念,纸上谈兵各个威风凛凛,但是一到战场就屁滚尿流了。
第一个认识到英语要“用”并且推广开的,应该就是李笑来老师了。造成中国学生“学而不用”的怪相,教育体系、家长培育和社会氛围都有责任。
语言说到底还是工具,对学员来说是交流工具,对老师来说是赚钱工具而已。但能不能用好工,关键你要开始用才行。
关于口音的问题
对于有些学习者面对自己说英语时有口音感到非常不自在,认为语音生硬,没有“国际范”,对此,Eric在书中鼓励说:
“中式英语不丢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有中国口音和表达习惯,以汉语的说话习惯说英语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为了让自己表达得更清楚,让他人理解的更准确,我们需要了解英语为母语人士的说话习惯,如果没有较为准确的翻译的话,我们可以使用描述的方法来解释说明,顺便介绍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式英语也有它独特的魅力,是懂得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的人才有的特权,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这两种语言带给我们的乐趣,最终可以像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读宇宙文章。”
这段很走心,我自己都没有想过,在学英语的同时,不要忘了对中文的热爱、自尊和底气,就像某个电台《老友记》主播,讲剧中美语的时候拿腔拿调,过度夸张了,恨不得心都飞到美国去,让人听了很不舒服。从节目下方的评论来看,学员也大多对这种语调持保留态度。
语言虽然是用来沟通,交流时动动嘴就可以,但一门语言流传下来的背后,是地区特色、饮食、气候、宗教、政治等综合因素长期融合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英美文化》对于英专生是必修课的原因。
反过来,再想想我们在英语上投入的时间。从小学算起到大学毕业大概16年时间,看着很长,但是我粗略算过,如果按照每周2节课,每节课45分钟时间算,扣除寒暑假外每年学习44周,16年的时间也不过只有1056小时,合计44天。不过投入一个寒假的时长,就想从零到精通,这根本不现实。
我们有一个外企客户经理,博士学位,把anyway的音发得跟“爱你胃”一样,但丝毫不影响他跟老外开电话会议,丝毫不影响商务谈判时据理力争。
所以作为工具,我们能够表达大意就好,口音问题不用太在意。不然印度、日本人还怎么走向世界?早就一头撞死了。
关于社群
针对现在社群遍地的现象,Eric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每个人既是社群的follower,也都是leader。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价值去链接更多的资源,主动去学习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 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利用群内的反馈能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成长。”
现在我们微信里充斥着各种社群,但很多群可能一直不温不火,原因就在于群友对群主和群里的所谓大咖,都是仰视的态度,对他们的成绩和言论佩服不已,自己却认为自身差距太大,一直默默潜水,很少发言。
其实社群最大的意义不是分享,而是链接。因为每个人闪光点不一样,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演讲,一个人不可能擅长所有领域,反过来,一个人也不可能找不到任何一个闪光点。
一本书,一段话,一次感悟,一场旅行,都可以成为你表达自我,彰显自信的出口。
还记得上学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么?答对了老师和家长都会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即使错了,他们也收获了教训。可是窝在最后一排角落里,一言不发的同学,恐怕毕业后就被彻底遗忘了。
勇敢发言,自信分享,没有谁一开始就牛逼闪闪,平凡到伟大,总要一步步来。所以最重要的,要迈出第一步。
关于坚持
Eric引用了李笑来老师的一段话来诠释什么是坚持:
“坚持“意味着你不想做这件事情,如果这是你想做的,是件有意义的事,那就不需要“坚持”,而是持续行动起来。不仅要“行”,还要“行深”。在“知道”和“行动后知道”之间,是无数次试错和修正的过程。
回想自己,最喜欢的就是英语了。这种喜欢的种子从四年级上第一节音标课就埋在了心底。毕业后辗转三地换了3份工作,一直在做英语相关的事。可是由于对定位不清晰,业余时间什么都做,导致英语方面一直没有太大起色,还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得不到回报?
直到月初看了一个程序员大神写的《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的经验》,里面说:"有很多人称得上勤奋,但是毫无建树,这种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分不清主次。"我很勤奋,但是没有把喜欢的英语放在主要位置上,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杠子瞎努力。
今年的英语目标已定,就是把236集《老友记》每一集,每一句话都研究透,口语积累和发音都上一个台阶,其它的,都是次要。
李彦宏说过:做事情要专一,任何事情不投入百分之一千是不可能成功的。今年就死磕一次,给2019一个新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