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里有句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说每每遇到问题,君子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解决办法。而小人则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找解决方法。如果说这是个人的修养的话。
那么,在《毛选》里“矛盾论”之“两种宇宙观”里指出,在资本的竞争、金钱至上由外力推动的社会发展,出了问题,也是简单从事物外部去找原因找解决方法,而忽视了事物内部,不从内部找原因找解决方法。
马列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是说,外因和内因的根据是不同的。恰如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固然不容否认,但是个人的内心的觉醒和态度也很重要,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认知和行动的偏差决定了结果的偏差。我们都对撒切尔夫人那句话耳熟能详,思想会变成语言,语言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成为命运。那么反过来呢?
这种辩证法宇宙观在老庄哲学里也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所有的思想到高度都是相通的。
伟人指出,古代的辩证法带有古哲人对自然和宇宙自发的朴素性质,认知不完全而走上形而上的唯心。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正反合”进一步把形而上的唯心提升到唯心的辩证法。直到马列接棒完成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毛主席说这个辩证法“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那么宗教和哲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仰纯粹唯心的宗教?怕其中关键就在于一个“教”字。佛学和佛教是两个概念,儒学和儒教是两个概念,学术争执和教派争斗是两个概念。
宗教的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一种身份认同。哲学的可以用来安抚情志情绪,可以修身养性,最终落到生活的实处。
《大学》开篇第一章就是对此最好的解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得”,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道德经》里也有“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这一“动”一“静”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就在于从哪里找的原因。
现在小学生精神科的爆满,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若把原因只归于外因,那么,真的把十分钟课间归还了就能好吗?真的把手机没收游戏禁掉就能好吗?真的减个负禁止课外班就能好吗?真的加强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就能好吗?或者把所有这些外因全部满足就能好吗?内因呢?教育方法和内容和现在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差距极大。形式化无用功教育的泛滥占用了老师原本应该担负的职责……可叹最终是由家长买单承担,卷的继续卷,不卷的佛系,学校成了个摆设,火了心理咨询精神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