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
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指出,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才有复兴”。何为“复兴”?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指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再创辉煌”。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资格用“复兴”一词的却没有几个。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他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这就是雅斯贝尔斯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即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精神导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这象征着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而这些思想家提出的思想原则又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曾提到这个“轴心时代”理论,他还指出,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座谈会上提到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不是有点耳熟?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常引用古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习近平用典》就是一本对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典故的背景义进行解释,帮助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时,准确理解习近平同志的思想精髓。
本书的排版风格有点像中学时候学习的《论语》,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习近平同志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本书从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在修身篇中选择了一句与大家分享: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等文中引用
慎独,我初次听到是初中时候,一位大学教授来我们学校演讲时提出的。我至今记得他让我们思考的问题,何为慎独?比如说两三个人在寝室洗头,你洗发水刚用完,想要借别人的用一用,一般来说你会开口问人借;但是如果你一个人在寝室洗头,洗发水刚用完,想要借别人的用一用,这用一次又没人知道,你是用还是不用?是用了再和主人说还是用了也不说?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选择。
因为这个例子,我对慎独印象很深,但是那时候毕竟年幼,以为是那位教授提出的观点,读了《习近平用典》我才知道慎独,不是那位教授的发明,是出自于《礼记.中庸》。原典是这样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对这段话,书中做了解释“君子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谨慎守道,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生怕离道。即使在隐蔽之处,或在细微的事情上,也没有离道的表现。所以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十分谨慎”。
书中还对习近平同志的引用做了解读: 一般来说,当处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问题就出在无人注意时。“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慎独”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君子之道:独立存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展现着中华民族曾经的成就和辉煌。
有人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谈复兴,要传承。《习近平用典》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习近平同志的思想精髓的同时了解典故,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回想盛唐的开放、明清的封闭,区别就在于文化自信,因为强大而包容
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其实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向世界讲述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