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探讨的是救赎与被救赎,依的是文化属性的理,描写文化对人的影响。书中的提到的技术、制度、文化似乎充斥着我的一生,却离我又很遥远。我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大众,我可能终其一生都在解决活下去的问题,所以那些窄门、得道、如来、究竟这些神乎其神的高深莫测是生存之外的灵魂艺术不是我有闲暇可以探究的。我只想在所看书中找到贴近我生活的可以安身立命的方法。在书中寻找像我一样的普通群众,他们的故事线才可以照到我的身影。书中牵出扶贫计划的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便是我找到的最贴近我的人群。叶晓明唯利是图、目光短浅、小聪明小算计不值一窥。刘冰巧言令色、贪婪自私、为一点蝇头小利失去道德底线,这是反面教材,引以为戒。只有冯世杰这个人是最接地气的一枝独秀,心中有大爱,肩上有担当。
一:那个贫困村里最早趴在井沿的人
他是贫困县里贫困村走出来的没文化人,他的父母还在那个贫困村里每天祈求主的救赎,而他却能在古城经营一家还不错的汽车美容店,他有技术,他有正经生意。这看似简单的交代也不正是说明他一直在自救吗。
他没有也不能因为他的出生就放弃寻找出路,他没有像村里其他几个一身力气没处使的青年(李铁军、周国正)去抱怨社会的不公。所以冯世杰有了工作不错的爱人、有了车、有了事业,这在王庙村人的眼里应该算是成功的,他同刘冰一比较高下即显。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二:心中有根,从未忘本
从他与叶晓明的对话里就可得知他一直在给王庙村寻找机会,又从几次他回王庙村与村民交谈来看他爱那个村里的人。王庙村这个本对于冯世杰人生来说可能真的没起到什么作用,但他从来都没把自己同王庙村分割,这同我们现实中那些为了利益卖国求荣的有识之士一比还能说他格局低吗?
现实中有多少从贫困的家庭贫困的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却对生养自己的那方水土避之不及。冯世杰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但植根于内心的故乡情怀体现的是他的善与良知,这也在日后能让他看事情站的高度自然比刘冰和叶晓明高。
三:看到救赎王庙村的机会后愿意冒险一战,可谓真豪杰
他虽是王庙村里的佼佼者,但其实没有多少资产,当在丁元英制定出扶贫项目后他还是毫无保留地拿出了所有资产,这是担当的体现。他不假思索地说:“人家是帮咱做事,咱要是留一手就不地道了”。这样实在、正直的小老百姓,能在事情关键时刻撑起局面就是他得道法门。
在抓机会的过程中不乏冯世杰对丁元英使的心机,他故意借穆特唱片调起争论,但这也不正体现小市民的智慧之处吗。他能判断出丁元英的水平,也能看出芮小丹会对他会有帮助,这样的市井之人是小聪明吗。对于大众阶层的人来讲冯世杰是清明的。
四:小人物中最后的成功者
扶贫计划推进后谁笑到最后,对,就是冯世杰。虽然中途因为害怕而临阵逃脱了,这件事也因此让冯世杰背上眼界窄、格局低的标签。但我们别忘了他只是一个中下层的劳苦大众,在面对做梦都想象不出的上层阶级斗争时第一时间想保命难道是错的吗?他虽然是爬上井沿的村民,但他同时也是没有一点见识和文化的大众代表,所以要求他面对有倾家荡产的可能时还保持着冷静与觉悟这是不可能的。
判断能力是由很多方面决定的,不仅仅是格局高低,所处的社会阶层、所拥有的文化属性、一生中的见识。但冯世杰是有良知和道德的有根之人,他在退出事件后是极度自责和自我否定的,也是真心反思和愧疚的。叶晓明与刘冰的形象塑造也恰好衬托了冯世杰的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也让他后来被抚了起来。
这三个小人物便是众生百态的最好体现,冯世杰的最后成功也是他自己救助自己的成功,自助者天助,得救也不是多么高深的得道,只是觉悟。
作者:张大花_53ae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976e36ceeb5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