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还没有点让自己骄傲的事情呢?对于我来说,除了怎么吃都不胖,也就皮蛋和豌豆出门会回家这件事能让我骄傲吧。
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作为祖上十八代都可能是家养的宠物猫,它们至少有所不同。
当然不完全是散养,我会控制它们外出的频率,比如当前,一周最多只会让它们在周末外出两次。暂且把这种方式称为“放猫”。
“放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同于散养,可以完全撒手不管,也不同于家养,只要保证门关着就万事大吉。“放猫”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天气要合适,下雨猫不会出去,太热猫转一圈就会回家躺在地板上像狗一样哈气。
其次,要有一定程度安静而空阔的场地,如果外面人车噪杂,猫会很紧张,这样“放猫”就是“害猫”。
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培养猫“科学外出”的习惯,这种习惯包括以下:平时不会吵闹着出门,到放它出门的时候不会害怕;能够识别危险情况并快速跑回家;听到主人的声音给出回应;对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
养成这些习惯,从“温室里的猫”成长为“社区达猫”,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事情始于 “意外”。要不是偶然溜出去,猫还不知道外面有更大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似乎有一种魔力,每次我一打开门,猫就会被吸出去。 竟然控制不了这种吸引力,就只有改变养猫的方式。
我克服提心吊胆的心理,放任它们去撒欢,观察它们的活动范围,再想尽办法赶它们回家。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好在付出是值得的。每到周末,我就能敞开门,让它们撒欢,而我毫不担心,因为不到一小时就能看见它们屁颠屁颠地跑回来,趴在门口享受难得的自由。
养猫之前,我以为猫的存在会束缚我的生活,但现在看来,只要能相互适应和信任,我们就可以和谐地共处一室。在这点上,我们的关系更像室友,而不是奴仆。
(附上”看家猫“的生活照)

(附上”看家猫“的生活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