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阵清脆的鸟叫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打开窗户,一缕阳光爬上了屋内的墙壁,抬眼望去,原来是院中的一棵老树上栖了几只麻雀。
不忍辜负如此胜意,我走出屋子,和着鸟儿悦耳动听的曲子在院子里溜达起来,尽情地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有多久没有早起锻炼了。似乎从放假的第一天起便开始睡到自然醒;又似乎从宅在家中不出门,便开始吃睡看手机,给自己不运动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却不知道原来这儿有如此美景。
隐约间还能听到外面有羊儿“咩咩”的叫声,透过墙头一株干枯的酸枣树枝,我看到一轮朝阳喷薄而出。手机日历上显示,今日“立春”。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新的起点,新的开始。相信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迎来阳光明媚、花开遍地的美好春天。加油!
1、担心
这是宅在家中的第几天了,好像糊里糊涂。只记得。昨日,友人发来信息,说他们被集体隔离了。我不能用言语形容我当时听到消息时的心情,我只知道,我第一时间的反应是,眼泪不受控制地刷刷往下流。尽管明知道他们可能被传染只是万万分之一的几率,但就是这万万分之一,让人揪心。
每天在家里看着如风暴一样席卷而来的各类数据,除了恐惧,唯有祝福。可是此刻,我却明显地感受到这一串串冰冷的数据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曾经温馨和睦的家庭。
早上翻看手机,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的确,我们每个人的存在之于茫茫宇宙来说,都是微乎其微的一个个小分子,可是,我们之于我们的小家来说,便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我们承受不住任何一种可能的发生。
那个在疫情中一夜之间长大的武汉少年,失去了至亲的爷爷,来不及抚平伤痛的内心又奔波在照顾发热咳嗽的家人的路上,用他稚嫩的双肩挺起了家庭的责任。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泪如雨下,我不能想象如今的武汉城,街头巷尾又该是怎样的场景。
都说人类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可是,看到如此猖狂的病毒肆虐人间,又不禁感慨生命也是如此脆弱。我们能做的就是:齐心协力,群防群控,和疫情和病毒来一次真正的较量。
2、遗憾
宅在家中,还是听到了不幸的消息:家门口的小脚奶奶去世了,今天第三天,就出殡。
98岁高龄的小脚奶奶终究没有熬过黎明前的黑暗,走完了她幸福又心酸的一生。临死也是如此简单,没有给亲人们添乱,只把自己交付给了这一抔黄土。
没有热闹的送别场面,没有唢呐声声,只有几个至亲的亲人相送。不知道小脚奶奶会不会觉得归途寂寞。
听父辈们讲,小脚奶奶祖籍应该是陕西人氏,解放前,以二房的名义嫁到我们村子里,在当时应该已经比较少有了。与小脚奶奶的交集应该是我上初中那会。小脚奶奶在我就读的学校附近租住了一个院子,负责孙儿孙女们的饮食起居。上学期间,学校的住宿条件相当的艰苦,所以我有幸,在她那儿住过几天,得到过她的照顾,很是感激。
但终究很遗憾,疫情肆虐,还是没有去送她一程。
3、欣慰
人应该都是有惰性的,虽然宅在家中,感觉无所事事,但很多时候还是懒于去读书,去学习,总是给自己找诸多的理由。
放假期间,应一个朋友的介绍,我加入了运城国际学校张老师建立的一个“整本书共读阅读分享群”。与一群老师们一起阅读了费效通先生的《乡土社会》一书。费先生的这本书是讲解社会学的学术类书籍,读起来有一些枯燥难懂。每天看到群里老师发的很有见解的读后感悟,我总会对照书本重新再整理自己的思路,也让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还是非常感谢这个阅读群,让我硬着头皮去看完了这样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多多少少记了摘抄了一些也记录了自己很简短的一点感悟,尽管不是很深刻。
正如费老在书中后记里写得:“去年暑假里,张纯明先生约我为《世纪评论》长期撰稿,盛情难却,才决定在这学期中,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表,一共已有十几篇。储安平先生的我在观察丛书里加入一份,才决定重新编了一下,有好几篇重写了,又大体上修正了一遍。不是他们的督促和鼓励,我是不会写出这本书的,但也是因为他们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其中有很多地方是还值得推考。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
其实写作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思想,抑或是自己的想象。宅家的日子,总有这么一点点值得欣慰的地方,我们的思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不动。
孩子们坚持完成了各类作业打卡,自愿也好,被逼无奈也好。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完成了每天一篇的日记打卡任务。每篇日记虽没有洋洋洒洒的文采,但还是从中看到了一种努力和坚持,看到了点点滴滴的进步。
看到每日滚动的疫情实时播报,心情总归是沉重的。我们没有机会去疫情一线,能做的就是安心地“宅”在家中,为患者们祈祷祝福,为奔波在一线的“战士们”祈祷祝福。
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快点结束,愿我们美丽的祖国在春天来临的日子里,花开满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