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关于梦想,关于现实,关于TA剥开疼痛成长写给以后的自己
为什么别人的目标能百分百实现,而你的目标,连自己都早已忘记(上)

为什么别人的目标能百分百实现,而你的目标,连自己都早已忘记(上)

作者: 觉悟之坡 | 来源:发表于2017-07-14 16:53 被阅读69次


你的目标是狮子?还是它爪子下的食物?

引言:

在每一个学期的开始,我都会站在学校的大教室,给台下100-150人的大学新生讲课。学生们坐在那里,手里握着笔,桌上摆着笔记本,等待着我的讲话,然后仔细认真地记下我说的每一件事。我想起来自己没有毕业的时候,也是非常热切地盼望未来的自己将会成为一个教授,想象着我会如何地去鼓舞去引导他们。

在我的课程里,我会为学生们打开心理学的大门,给他们开启一个迷人的又充满洞见的世界。我会帮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自己,激发他们的全部潜能。在我的头脑中,有点像是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有时讲一些诗歌,有时站在桌子上讲课。

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总是很大,你可以想象,面对真实的大学教学情景,我是有多么的失望,因为我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老师,您现在讲的内容考试会考吗?”

但是,这又完全不能怪罪学生,非常幸运,我教的是这个国家最好的学生,他们都有着一等一的思维。但他们同样是非常专注的学生,最专注的,就是获得优异的成绩,来证明他们的聪明。

他们大部分都相信自己的智力是固定的,当然也有少部分人不这么认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意愿,去加入我这个自我发现的科学旅程。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进法学院,去医学院,或者商学院。

当我告诉学生们要少关注些他们的成绩,多花些时间做些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时,他们会惊奇地望着我,仿佛我是有着7个脑袋的怪物。甚至有时候,他们会给你翻一个白眼,接着叹气,然后私下会说,这个老师是不是太天真了,少关注些成绩?她一定是认为自己在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教书吧。 

学生们的目标,要用成绩证明自己和我的目标,带领学生领略心理科学的魅力,让他们成长,这两者间的冲突和区别在哪呢?

那么,你自己的目标是去证明你做得事情很厉害,还是说目标是要让自己提高和成长,这两种目标类型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不都是激励我们朝目标前进的动力吗?当然,他们都属于目标的动力,但是,这动力产生的动机,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说,你选择的目标类型,将会影响你完成目标路上的兴趣,享受度以及你整个实现目标过程的状态,和目标成果的大小;他也会影响你在走向目标时候自己的焦虑程度,压抑程度,以及当你遇到困难或者暴击时候你的处理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决定你实现目标的动力强弱,还会决定你在实现目标道路上,当面临巨大困难时,你能坚持多久。

有些目标会让你一直尝试永不放弃,不管你会遇到怎样的打击或者嘲笑。而有些制定得很完美的目标,则只会妥妥地从入门通向放弃。现在是时间做出区分,并更好地利用好这两种目标的时候了。 

回想一下,当你还是一个高中生或者大学生的时候,你是更关注发展自己的能力,去学更多的东西;还是说你是在努力表现给你的老师(或你的父母,或者你自己),让他们觉得你已经拥有了很强的能力?在你现在的工作中,你是趋向于喜欢把一个新项目/新任务看成是一个能够学到东西,增加你专业性的机会;还是说一个证明你自己或让老板印象深刻的机会?再来看看亲密关系,在爱情中,你是关注于两个人一起能够更好地成长,并且在错误中不断学习两人相处和增进感情的方式?还是说你不断地去评价并审判你的伴侣(和你自己)?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可以换一种提法,那就是,你的目标,是让你变得更好,还是让你看起来表现更好? 

在继续下去之前,我们来花一点时间做一个小测试,把你的测试答案写在你的笔记本上,或者写在随便的一张纸上面。记得,一定要诚实地回答,因为,答案并无对错之分。 

是什么在驱动你——变得更好还是表现更好? 

使用以下等级,根据你自己的同意度,给下面每一道题评分。也就是说,你有多同意,就写下多少分。 

一点也不       一般同意        十分同意 

1       2            3        4               5

1. 在学校或者在职场中,把事情做得很好,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2. 我喜欢那些可以教我东西的朋友,哪怕他们教的东西不都是正面积极的。 

3. 我常常主动去发展新的技能和学习新的知识。 

4. 我非常注重在别人面前留下的印象。 

5. 让别人看起来,显得聪明有能力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6. 我坚持和朋友们维持一种开放真诚的关系。 

7. 在学校/在职场中,我总是持续地学习和持续地成长。 

8. 和别人偶遇时,我总为如何与他们打招呼想很久。 

9. 当知道有人欣赏我的时候,我会很高兴。 

10. 我总是努力比同学或者同事做事做得更好。 

11. 我喜欢那种不断受到挑战,让我变得更好的朋友关系。 

12. 在学校/在职场中,我常常关注要如果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以上题目都有答案了吗?

那么来看一下算分方式吧: 加总在1,4,5,8,9,10,12题的分数,除以7。这是你的表现型(Be-Good-Kind)分数。 

加总在2,3,6,7,11题的分数,除以5,这是你精进型(Be-Better-Kind)的分数。 

看看,哪种类型的分数更高?大多数人都是同时追求这两种类型的目标,但是各自的程度不同,你呢?更倾向的是哪类? 

探索人在各种场景(比如学校、竞技场、职场)的成功、放弃、失败的原因,是几十年来心理学家的主要研究内容。

大多数人认为一个人是否成功和他的智力紧密相关,但研究发现,智力并不是主导因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仅仅会影响你所遇到困难的大小(比如说,一个数学难题对你来说是否难,有多难,这和智力程度有关),但智力并不能决定你如何与困难相处 。智力也不能决定我们面对困难是否能坚持,是会感到沮丧和无助。 

从另一方面来说,你在学校、竞技场、职场上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告诉我们你是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的,甚至我们可以据此推断你在其他领域目标成功可能性的大小。研究个人成就的心理学家曾对“困难出现时,人们是如何应对的”这个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发现,有的人是专注于克服困难挑战困难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型),有的人就是专注于要成长,要进步,精益求精(精进型)。 

如果你是表现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你有表现型目标时,会总是非常努力去做到表现良好——比如说,去证明你很聪明、很能干、很有本事,或者就是要比别人表现更好。当你追求一个表现型目标,你的精力会完全投入到如何完成一个成果上面,比如,在考试中获得A、达成一个销售目标、让你迷人的邻居答应和你约会、考入法学院等等。

虽然这些目标不一定是人生必须的,但是,这些表现型的目标往往是你不断接近完成自我价值的一部分。选择这些目标,因为这些目标能够让我们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认可,让我们看起来或者感觉起来更加聪明,更加天才,或者更加有吸引力。 

接着,我们会根据这些目标是否完成的结果,判断自己是否成功。如果你没有获得A,那么,就不仅仅是这科没有学好或者是这科发挥不好的问题,而是代表我就是没有那么的聪明,没有那么好;我的销售目标如果没有达成,代表我的工作做的不好;如果我的邻居对我没用兴趣,约她不成功,那么就代表我没有吸引力,代表我配不上她;如果我没能考上法学院,那么,证明我是更加彻底的失败了。

表现型目标只有两种结果,只有完美达成和一无是处两种结果: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若没有赢,那就是输。就好像俗话中说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当你追求的是表现型目标的时候,结果只要最好,哪怕是“不错”、“还行”,那也是彻头彻尾的“不行”。 

毫无疑问,表现型目标的驱动力是非常强的,因为我们常常会用尽全力去达成目标。在一场又一场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人们在追求表现型目标时一般做事都相当努力,而且一般都做得很好,如果在一个合适的环境当中,拥有表现型目标的人,通常是产量和质量都最高的那批人。学生怀抱强烈的表现型目标,通常有最高的分数;员工怀抱表现型目标,通常有最好的业绩。如果我告诉你,我正在通过你做的事情来评价你是否能干,那么你会认为,我在评价你的智商,你的工作能力,你有多讨人喜欢等等的综合能力,因此你很可能会非常有劲地用尽所有力量去做好这件事情。 

但表现型目标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会把目标绑上了你的自我价值,这在让你变得更加努力,更加厉害的同时,如果实现目标的过程目标变得困难,它也会降低你的变通能力。 

如果你在思考,那就对了。当我的目标是获得A的分数来证明我很聪明,如果我第一场考试考完,发现不能得到A,那么,我就会忍不住去想,也许我就是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聪明。如果我没那么聪明是真的,那么又会引出其他不好的结论,比如我就是不擅长XX学科,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都会觉得我笨,等等。那么,我就会感觉很糟糕,也许非常焦虑,也许非常沮丧,也许会觉得很丢脸很羞耻。自我价值和自尊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自信心就算没被完全摧毁,也会受到强烈的动摇。如果我就是没有那么聪明,那么就没有必要在接下来继续努力了,也许我就会破罐破摔,直接放弃接下来的考试。 

当你追求的是表现型目标,那么就很容易陷入自证预言的陷阱,比如,追求目标的时候,你遇到挫折,你会相信你就是没有完成任务的那种条件,于是你停止努力,这就注定了肯定要失败。(爱迪生曾经说过,很多人的失败,往往在于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放弃了。)没错,表现型目标也很可能伴随着严重的压力和自我怀疑,造成他们只有最低的产出。 

如果你是精进型 

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当中,我发现不是每个学生都只追求成绩获得A的,在每个班,总有另一群学生,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而不是用成绩证明了什么。诚然,他们的数量不会很多,但也存在着。他们很容易被看出来,因为他们有着和表现型完全不一样的行为和风格。

他们会问一些不在考试范围的内容,比如,会问我们现在教的内容和几周前教的内容里面有什么内在关联,会问和别的课程里面学到一些交叉的内容,会问一些他们在新闻里看到的事情。他们同城会在课后留下来,问很多很多和上课无关的问题,他们还会拿着期中考试试卷来到我的办公室,问错题的原因,不是质问,不是争执,只是想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更好地理解问题。他们是真正会把我教的内容学通学懂并且应用起来的人,他们,就是精进型。 

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精进型目标是会发展/增强自己的技巧、能力,不断成长,不断精益求精。当人们追求精进型目标的时候,他们不会以当前的状态和结果来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比如,是否获得了A的成绩或者是否实现了销售目标,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中,自己有没有进步,收获了多少进步。会问自己,我成长了吗?我学到什么了吗?我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了吗?他们也关注表现状态,但他们关注的是,不是某个时间节点表现好不好,而是,拉长时间轴,整个过程中,自己的表现有没有变好。精进型目标把人的自我价值用另外一种方式绑定在自我价值上面,他们是要成为自己能做到的最优秀,最有能力的人,而不是去证明他们已经是最优秀、最有能力的人。 

当我们追求精进型目标的时候,我们不大会抱怨遇到的困难之大,或者能力不强时导致的弱鸡表现,因为那并没有任何意义。我做的不好——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还没有掌握这项技能,现在不就正在学正在练让以后变得更强吗?不埋怨的同时,我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更可控的因素上,比如说,自己足够努力了吗?是否应该用另外一种策略去做?是否要向前辈们专家们请教经验?当精进型目标的人遇到麻烦的时候,他们不会像表现型目标的人一样感到压抑、沮丧、无助,他们会问自己哪里做得不对,然后改正。

如果我在第一场考试只考到了C,那么我就会想下次付出双倍的时间来学习,或者尝试另一种学习方法(比如用卡片学习法或知识结构图学习法);如果我没能达成销售目标,我就会像更有经验的老员工请教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我迷人的邻居对我没兴趣,那么我就会想我要怎样让Ta注意到我并且让我们之间能够更好的相互了解;如果我没能考进法学院,那么我就会找法学院里的教授、老师请教,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申请成功率,并在下一次申请中做得更好。

精进型目标的人有时会有更大的成就,因为他们通常不会遭到挫折而太早放弃。 


接下来,我将会研究中发现的最有趣、最重要的一些区别写出来,比如不同情况下,目标类型的选择;两种目标下,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做到坚持、如何享受目标的过程、如何收获想要的目标结果、如何在过程中寻求帮助和借助他人力量。请点击关注作者,我们一起来期待下一篇吧~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文末的“喜欢”按钮哦

本文翻译自:Chapter 3: The Goals That Keep You Moving Forward, Succeed :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 by Heidi Grant Halvorson Ph.D. 有删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别人的目标能百分百实现,而你的目标,连自己都早已忘记(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qo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