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与工作的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时间停下来认真看一本书。
所以现在“速读”、“听书”也应市场需求孕育而生并以飞快的速度在不断成长壮大。
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平台专门做起了“听书”。
打的广告语就是用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带你读懂一本书,解析一本书。不管是短篇还是长篇,时间都不会超过三十分钟。铺天盖地的朋友圈广告,直击着每一个想看书却又不想挤出时间来看书的人的心底。
作为入过坑的我来说,我想我还是很有资格来说说这里面的那些事儿的。
首先,对于长篇小说来说,三十分钟时间真的太短了。而且听书的内容给人一种简陋的感觉,很多重点根本抓不住,如果没有看过原著的话,你可能根本听不懂主讲人讲的是什么,想表达什么。一节课云里雾里就过了,甚至根本让人生不出想去一睹原著风采的欲望。
比如,我听过的一篇名著《茶花女》,故事讲述的是青年阿尔芒与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爱情故事。书里面的情节跌宕起伏,细节之处更是耐人寻味。
特别是玛格丽特病逝前的日记,每看一篇都会泪流不止,而且好多都做了摘抄。描写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乡下生活时,让人恍惚觉得一辈子都会安静祥和的生活下去。
但在我听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都在怀疑主讲人是否认真看过这本书,讲出来的都是些首尾不相连的事情,根本没把书中的精髓分享、传递出去,只是一味按照凑字数,混时间的标准来重复一些无用的说辞。
其次,对于书的解剖都是从一些很片面的地方去进行解析,没有抓住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来进行详细解说。
当初小仲马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与为自己那被无情放纵的父亲抛弃的母亲所抱不平。故事本身是根据小仲马的亲身经历所改编的,但主讲人从头到尾都未提及过这些。
最后就是,真的很容易忘记,一个月前听的几本书,到现在几乎没印象了,更别说对于书中的人物名称与场景。
但认真看书就不一样,《挪威的森林》我是断断续续花了一年多时间才看完(说来也真是惭愧啊),虽然中间隔了那么长时间,但书到底是我一字一句看完的。到现在也有大半年时间,对书中人物名称精彩片段都历历在目。
故事中直子的迷茫与绝望,渡边的迷茫与内心的挣扎都好似昨天才看过,那么清晰,那么真实。
看书,我觉得像我们成年人看书,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对于一本书,我们真的了解吗?理解作者创作之初想要表达的情感亦或是想要传递的东西吗?
在我看来,看一本书就要看全面,更要全面了解背景,文化,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或是讽刺的东西。从大背景去理解这背后是社会问题还是只是作者的个人立场。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我只是想看本书而已,有必要搞得那么麻烦那么累吗?
我想说的是:是的,你只是想看书而已,到囫囵吞枣似的把书撸一遍或听一遍,过不了多久又忘了,自问看书的意义何在?只是为了在人前装文艺青年,跟人说你知道某本书而已吗?那如果在和别人谈论某本书时,你能大方向别人谈出自己对书中某些人物或者行为的独特见解,那不更令人佩服亦或刮目相看。并且也足以成为你谈天说地的谈资。
有的人可能会说,没时间。那我来给你算算,一本300―400页的书,我们把它切割,划分成一个月来看完,一天十几页,十分钟到二十分钟能看完吧,全书看完之后用一天的时间来全面解读,分析,进而衍生出自己的见解。
一个月一本,一年十二本,不多吧。如果能做到,我想我们并不比那些号称一年几十本书的人差劲。慢慢养成这种习惯以后,每次看书的时候,大脑都会自然而然去思考。对书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
这是我自己最近看书的一些体验,并且深刻认识到“质量”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管对于码字工还是阅读爱好者都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对于读书,中间入过很多坑,也有过很多弯路,但最后才发现,其实捷径就在眼前,只是平时好高骛远的我不曾低头看过眼下的路而已。
坚持有质量的读书,用心去发现书中的精彩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