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踏青节,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由于与寒食节时间接近,渐渐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也就演变为一个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追忆亲人、缅怀故人的传统节日,自古有禁火、扫墓、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柳等习俗。
由 来
● ●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内乱,在公子重耳避难出逃期间,介子推追随十九年。重耳逃难途经卫国,饥饿难奈,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激不已。当重耳回晋国执政(号晋文公)后,分封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背着老母,隐居在山西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境)。晋文公醒悟后,便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却不肯为官,晋文公决定放火焚林以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与老母被烧死在绵山的一棵大柳树旁,一片衣襟上留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寄哀思。也就是今天清明节的由来.
唐代诗人韩翃有一首《寒食 / 寒食日即事》记录古人寒食节这天的生活: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帖
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书法界三大行书之一,讲述了作者逢寒食,逢苦雨,逢病起,逢孤身穷困潦倒,苏轼作五言二首,感叹人生穷途,报国无门。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即使如此处境,苏轼也没有彻底的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仍然保持着心灵上的潇洒自如和乐观旷达,一直追求他的物我两忘和清净自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