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文豪苏东坡以飘逸洒脱的诗词闻名于世,但世人常说人如其字,字如其人,苏东坡在书法方面也有着极其独到的见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那么,苏轼的书法有什么特色,人们为什么用“石压蛤蟆”来评价他的字呢?
在书法上,苏轼专长行书和楷书。他曾经自评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从流传下来的苏轼真迹来看。苏轼的字既有天真烂漫的韵调,又有饱满强劲的丰腴之态。其下笔有神,流畅自然。他的书法汲取晋、唐、五代书法名家所长,揉以自己对生活、对诗文、对汉字的独特理解,不拘泥于古体,自成一派,创造出一种肥大有势、自然有意、无拘无束的苏体特色的书法风格。
苏东坡书法的巨大影响力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得先去了解一下他的性格和生活背景。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眉山人,出生在一个三世不显的知识分子家庭,曾任签判、翰林院大学士、侍读、知府等职,因不赞同王安石激进变法,1079年被贬黄州,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他生活在北宋后期党派纷争的政治漩涡之中,因此,一生经历丰富曲折。他的政治立场与司马光同派,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但他又在旧党中属于开明一派人物,与司马光不完全一样,故而与司马光又有冲突,所以他在政治上是"沉浮起落"、"身行万里半天下"的处境。但是,苏东坡平生交游广泛,乐于与人真心相交,善于肯定并学习他人长处,对别人的不足也敢于直言提出批评帮助。就这样“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性格,却吸引了一批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文人墨客在他的身边形成一个特别的圈子。这个文人圈很少讨论政治,只探讨交流文化、书法、绘画、诗词等学术问题,这无形的扩散了苏东坡书法的影响力,让苏东坡成为北宋时期书法影响力最广、最深的一位了。黄庭坚曾在《山谷集》中评价到:“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