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书《 藕垛》终于是丑媳妇见公婆了。这是我第一次出散文集,也许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出散文集。


对于文学而言,虽然一直爱着恋着,却因为生活的种种,一直都是以自娱自乐的形式出现。以前写作时都是纸上划划,随写随扔,等想起来的时候再找己经找不到了,有些是虽然保管好放在那,但由于时间长,且经过几次搬家,早己当废品卖了。现在,手机上、电脑上都可以写了,我也注册了简书,在上面写家乡人、家乡事。



藕垛是我的家乡,随着在外经商、打工和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整个村庄现在已有70%的人在外定居,平时村庄里,大多数只剩下一些故土难离的老人,只有过年过节才热热闹闹的。藕垛,将在数十年以后成为一个历史名字,我想把我的家乡藕垛,这些年来所见所闻具有时代代表性意义的人和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说到《藕垛》这本散文集,其真实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散文集,它只是我这些年来,把邻里乡情、家常里短、祖辈父辈的土里刨食、后辈们的好学上进、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了一个零散的记录,是真正意义上的散而不成文。



出这本散文集并不是我的本意,儿子的一席话,是这本散文集的催化剂。儿子讲:妈,房子、票子、车子将来都不是您的,真正属于您的是您的文字。等您走了以后,您的孙子、重孙子他们不会说您和爸爸留了多少财产给我们,而我们后辈会在任何场合,不自觉的在别人面前拿这本《藕垛》自豪地说,这是我的妈妈、奶奶或太太写的,这里有我们的祖先,有我们的家乡,有我们的根,这是您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这本散文集里,有很多文章都是我以前写的,在准备出这个散文集时,我也认认真真地把它从头到尾看了几遍,有好多篇文章因为拿捏不住,确实写得比较“幼稚”。老公也提议说:你的文章涉及面不广,要不要考虑再充实一些内容?但我想来想去决定不改也不增加,如果改了,大家就不知道我在进步,这些文章是对我过去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我今后的一种鞭策。


新书《藕垛》这本散文集,有我温馨的回忆和真实的情感。对于藕垛的前世今生,从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有着九条龙相互环绕、护着牛子垛的传说、到藕池的学校、藕池的南沟头、藕池的大庙等等。尽管世界很大很大,我也走出村庄很多年,但这里满载了我们童年的美好,在我的心里,这里有着我童年不老的回忆。


外公、奶奶、父亲、婆婆、三舅,他们都是我最亲的人。我14岁那年,为了过年的2块钱压岁钱,跟外公哭着闹着,说外公欺负人。自己的婚姻,也是外公的大力支持,尊重我自己的选择,才有了今天幸福美满的四世同堂家庭。奶奶,用她瘦弱的身躯,在我又好吃又好玩、对外面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年龄,一趟又一趟,背着我走30多里地,带我到她的娘家去做客,她的娘家是我儿时最外面的世界。父亲,走南闯北炸炒米,日不睡、夜不眠攀罾取鱼,给了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的童年,教会了我们,怎样坚强地面对生活。婆婆,更是一位善良体贴的人,自从嫁到她家,从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对我比对她自己的女儿还要宠。比我大十二、三岁的三舅,为了帮妈妈一把,常常在农忙时,领着我和弟弟妹妹通庄转。对他们的过早离去,我有着诸多的不舍和心痛。


84岁老公公这么多年对我们的依赖。77岁老母亲永远的菜园子。大舅、二舅、二叔、三叔、姑父、姑母,时不时的一声问候。夫家、娘家兄弟姐妹的和睦相处。老公和我是相互尊重、相互扶持;亲家俩口子带着孙子的辛苦。儿子、儿媳的积极向上;还有孙子每晚视频嗲声嗲气的叫声。家里的一切,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在不管好丑、不问格调的前提下写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写作的源泉。


文章中有我家乡的亲人,《姑父是个小篾匠》、《牛倌乔嗲》、《小剃头匠》、《接生婆老宝女》,还有离开家乡谋生所结识的朋友,《邻居老刘》、《学根车行》,还有40集连载的《换门亲》等等,这些都是我恋家乡、恋故土的题材。


每次我回到藕垛去看望父母时,站在村口的长辈们,轻轻的一声问候,“丫头,你家来啦?”,那是我听到世界上最亲切的语言。每次离开时,“丫头,有空多来家里玩玩。”当我走出很远,回头眺望时,一只只手还在挥动时,那是我情感最脆弱的时候。


也有人说:你总是把生活写的这么好,难道你每天都这么开心吗?你也从来就没有不顺心的事吗?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的,人生的天空也不可能永远是那么阳光灿烂的。人性的现实,这些我都领教过,也曾受到伤害过,可人生百态,什么人都有,我只想做一个好的自己;当初,也有人看到我写的文章时,说三道四,甚至用不好的言语来讽刺我;也由于十几年前,肠子上查出毛病,而曾经心思重重,生怕有个什么。但我这个人心态好、脸皮厚。钱没了,只要不怕苦,什么都可以挣到;写不好,可以不断努力充实自己,直到写好为止;身体不好,我相信只要心好行好,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一切都会好。只有笑着迎接挑战,而对挫折将它们抛在身后,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零零碎碎的文字,组成了《藕垛》这本散文集,老公劝我在文学界找两个德高望众的作家老师帮忙写序,就像一盘普普通通菜,经过大师的佐料加工,也就比原来好吃多了,对书的销售有很大帮助。我说不行,第一,因为我本身水平只是个初中生,出发点不高,写得不好,人家没办法下手为你写序。第二呢,平常我跟这些作家老师没有多少交结,虽说他们不嫌文陋,也让我加入了兴化作协,但我大都在潜水,写好的文章一般都不敢在群里发,人家对我的文章不了解,对我这个人也不了解,怎么去帮你写序呢!

《沈小菊》的作者王玉兰老师,她是我的好姐妹,一直鼓励我出书。有时她催得紧了,我只是一笑而过。这次散文集的出版,她帮我认真校对、联系出版社,也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一半有她蛊惑的成份在里面。本来我想书出了,就放在家里,小范围的告诉家里人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前些日子她在公众号上,为我的《藕垛》写了个推介,把我和我的《藕垛》着实夸大了一番,并把我的微信联系方法留在上面。文章刚发表没多久,我的手机上,就一个一个的朋友请求加微信,更有几位不认识,且生活在无锡、北京等地的朋友,直接发红包要求买书。真想不到在这个远离纸笔的年代,竟然隐藏着有那么多热爱钢笔和墨水的朋友,不禁让我感到惊讶又汗颜。


晚上,几个微信平台的版主,又转载了王玉兰老师为我写的推介。好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打电话询问:书什么时候到家?搞不搞签售新书仪式?在哪搞呀?一下子把我推到了风口浪尖。一向大大咧咧的我,心思上了身,整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老公笑着问我:是不是压力大怕书卖不掉有心思?我说:不是,我不是怕书卖不掉,我是底气不足,怕人家捧场来买你的书,回去一看,写得也不过如此,有点对不起人家。老公说:睡吧,睡吧,既来之则安之,你又不是大作家,能写就不错了,值得表扬,大不了卖不掉就直接送人。我知道,他在为我壮胆,他就是一个默默为我奉献的人。

老公特意将这次签售新书《藕垛》仪式选在元月一号这天,在戴南镇文化中心三楼会议室举行,特别邀请了镇领导、镇文联、文学界等各界人士前来指导。还有来助阵的父老乡亲、村干部、亲戚朋友们,三十几年不曾见过面的老同学们,从天南海北赶回来,还有“戴南慈善爱心超市”的志愿者们,尤其是“马家军”提前到场为我呐喊助威来了。来了那么多的人,是我始料未及的。虽然天气有点凉,但我的心却是热乎乎的。

不少人围上来,举着刚买的书,要我在扉页上写上他们自己的名字,再写上一两句勉励的话,我便一一照办了。有几位文学界的前辈,也掏钱买一本我的书,并和善地对我说:夏老师,给签个字吧。虽然我有诸多的不好意思,也知道他们是在给我捧场,我只好硬着头皮签名。“给我写几个字可以吗?”我抬头望去,只见一个斜挎着背包的,戴着眼晴显得文文静静、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将一本新书《藕垛》递到我跟前,要我签字。我笑着说:可以,谢谢你!这么小的年龄还肯看我写的书。她轻声说: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我经常关注你的简书,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的阅读,你不认识我呀,我也是藕垛的,我也喜欢文学,我喜欢读你的文章,你的文章读了有亲切感。我想从您的文章中,了解自己的家乡更多的故事。虽说这不过是些恭维话,可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手写得很累很累,但我还是不愿意停下来,生怕得罪喜欢自己的读者。谢谢!谢谢不嫌文陋的读者朋友们。

有一种情叫“桑梓情”。家乡,一个让无数游子牵挂的地方,无论多大年龄,无论身在何方,无论何种职业,最牵挂的地方始终是自己的家乡。这也是我小家子气,文章始终走不出家乡的缘由。这本散文集《藕垛》的出版,只是我写藕垛的开始。在写作的道路上,今后我还是抱着自娱自乐的心态。在写作的题材上,还是离不开藕垛,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家乡。谨以此书献给生我养我的故乡,一个位于里下河、有着神奇般传说叫藕垛的小村庄。

现在我每天乘老公的车一起去上班,一起下班。星期六、星期天跟在他后面做做慈善,利用自己的会写作的小特长,及时为爱心活动做宣传报道,让更多的有爱心的人士关注慈善、投身慈善,为困难人群、困境家庭奉献爱心。让更多的人知道,帮助别人是快乐自己的事情。我还是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宝贝回家江苏群的一名志愿者,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助那些被拐、走散、寻家的人找到家,让每个家庭早点团圆。

今天,戴南镇的刘林书记、拜磊书记来了,全国左笔第一人书法家钱诗贵夫妇特意从南京赶过来了,市总工会领导、市劳摸协会领导、市教育局、市场监督局领导来了,受李克强总理接见的祁巧平董事长来了,张郭镇的赵镇长来了,镇慈善会及爱心志愿者、镇文化中心、镇农村办、镇国土局、镇村建办、镇私个协、戴南高级中学、唐刘学校等部门领导老师来了,镇老区三会、镇关工委及校外辅导员、镇老龄协会领导来了,戴南作协的徐国军主席带着一帮作家来了,三十多年从未见面的老同学来了,藕垛的村领导来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来了,还有我敬佩的亚盛公司董事长蒋冬华和润来公司总经理范女士从百忙之中抽空赶来了,还有很多的企业家老板也来了(我就不一一列举),就连出差在省城参加会议的泰州市作协著名作家李明官也发来贺电词祝贺,更为之感动的是,文友袁正华老师,从繁忙的工作中特意抽空从扬州赶来了,在天津做生意的表妹赵静红,因为生意忙没空回来,特意委托人来购书。远在美国的侄子夏慰,知道我出书,特意发来贺电,并购10本,准备把我的书带到美国。我知道,他们看重的不是《藕垛》写得好丑,他们是来为我撑场子的。


戴南镇党委政府、戴南文联、戴南作协、市总工会、市劳模协会、戴南镇关工委、戴南文化中心、戴南电视台、戴南在线、今日戴南、戴南零距离等单位部门,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所有的老师、同学们的关爱和鼓励,感谢读者们的厚爱。能在签售新书《藕垛》的现场,遇见你们,这里有认识的、不认识,记住了、忘记了的,我都要在这里谢谢你,谢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谢谢你们读了我的书,谢谢你们对《藕垛》的厚爱。



活动现场,专门邀请全国左笔第一人、为俄罗斯总统普京等58个国家政要赠送“热爱和平”字画的书法家钱诗贵大师,为参会者现场左笔书法,深受众多书法爱好者热捧和尊敬。

今天,我很激动,无比的激动。但所有的一切虚荣都会散尽,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在文字中修行,写身边人身边事,讴歌新时代,弘扬正能量。在写作的路上,我会一直坚持着,不断写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