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
儒教远不如犹太—基督教激进,其一,儒教承认,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都具有等级结构,它认为是相互契合,又各部分相互融合。第二,儒教中对社会地位的绝对顺从,但只是针对下等人,第三,一直以来,家庭都是社会,国家甚至是宇宙的反映,家庭从实质上是有等级的。
儒教敬重那些经过努力而获得高位的人,而非从祖先那继承高位的人。他们给君子上了一个道德的基本定义
消除先前不平等产生了知识阶级,但是知识阶级其实又是另外一种不平等,因为知识阶级中一方面靠天赋,另外一方面靠反复实践潜心钻研,还有一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获得
孔子言辞也很刻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为下矣”
儒家清楚,知识精英在通过合法的手段升迁到他们理想的高位时,他们也会丧失其道德上的精神支柱,而走上一条不受制约的贪婪之路,如果说儒教在老百姓中间倡导尊重与顺从,那么它也同时在官员和上层阶层中间倡导克制与责任,只有那些享有特权的人才有可能丧失道德。农民和工匠们是没有机会放纵自己的,因此他们比较容易保持纯朴的善良品质,然而,这些品质很不稳定,人很容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得粗野与庸俗,除非时刻提醒自己要克制,要保持有教养的行为举止
人与人的交往中尤其要注意两点1.尊重2.严肃性
儒教是一种关于美德和人际关系的哲学,拥有理性的论证,但最终需要神圣感来支持
犹太—基督教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基督教在中国变形的样子,就是把佛祖给换了层皮,崇拜理想化,极度的道德化。
在前现代时期,互惠互利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核心,这一点甚至延伸到人类之上的众神,祖先和自然之神。它从本质上讲是非常有实际价值的,当然,真诚是基础。
孔子鼓吹礼仪,礼仪注重的便是外在的行为,犹太教也是注重外在行为大于内在的情感,拉比认为梦醒与现实是两回事,幻想通奸不等于通奸这一事实,但是耶稣却很在意内心动力,起心动念。
作者认为及时被实现的幻想,在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幻想了,因为就在点头与摇头之间,它已经播下了一颗将要收获果实的种子。的确,将自我锁定在常理之中,锁定在当前行得通的事情中,而否定成长的潜能,就好像否定了种子永远也长不成大树,毛毛虫永远也不会变成蝴蝶一样,但是这种自我锁定会促使幻想的产生。
童话人物有极强的道德感,用道德视角观察行为,而科幻小说会把好人坏人形容的很到位,但是它们并没有探索善良与罪恶的本质,这点就像寓言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