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年级在PBL培训完马上就召集人马研讨,第二天就给出了一个项目设计的思维导图,行动力超级强,老师们的热情感染着我。可是看了他们的项目设计导图,又觉得不对劲。做出来的东西与我所了解到的团队水平完全不匹配。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到底卡在了哪里?要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昨天晚上一直睡不着,脑子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却没有找到答案。
带着问题到学校,食堂吃早餐时,看见教务中心主任,突然心头一亮。教务管理更多是一种事务性的日常管理,一旦发出指令,需要特别强的执行力。因为学校特别大,事务性的工作很多,大家已经习惯了用事务性思维做事。而我们做PBL,不是执行,而是创造,需要大家坐在一起研讨,集思广益,互相激发,碰撞出创意来。这两个年级的PBL思维导图是少数人做出来的,没有全年级老师参与,思维没有完全打开,所选主题很受局限,做出来的东西自然不能达到众人的智慧该有的成果。我明白今日的任务:拆除思维的墙,统一认识,让所有人都能真正参与到研究中来。
第一个场域,我提前去教室把桌椅搭成U型,方便大家相互聆听和讨论。老师们陆陆续续地过来,我明显感觉到大家的情绪低落,好几个人脸上都写着:赶快结束,我还有别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我当然能够理解大家这几天的劳累和压力,也知道他们要去做的事情意义都多重大。我也心疼老师们。但是,与其后期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家花更多的精力去补洞,弄得兵荒马乱,不如现在趁热打铁,先慢下来和大家多做一些沟通,把事情一次性做到位。现在慢一点,后期会越做越快,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如果现在快快结束,后期会花上好几倍的时间来弥补今日的快。
要想老师们真正投入地进行研讨,先要改变现场的氛围,让大家松弛下来。于是我请现场的心理老师带着大家玩一次游戏。笑声响起,氛围马上就改变了。于是我先和大家沟通自己昨天晚上的困境和今天早上破局的故事,掏心窝子地和他们沟通做PBL的价值。又请课程学院院长和大家沟通什么是有效的主题,什么是很好的驱动问题。一位年轻的男老师着急了,直接站起来大声说:“不要说那么多了。我们马上选主题吧。”看看他的神情,再看看大家的眼神,我知道有这样想法的肯定不止他一个人。如果大家不能达成共识,即使做出项目导图,后期还是会陷入完成任务式的行动。没有老师们创造性地参与,如何带出孩子创造性地参与,那就远离了我们做PBL培训的初衷,那我们这些天的时间就全部浪费了。非常感谢这位年轻老师很直接地表达,让我明白当下最紧要的是什么。现在复盘,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说了啥,唯一能想起的是自己当时和大家沟通时的那种忘我状态和老师们逐渐明亮的眼神。(下一次要带上录音笔,把自己在现场忘我状态下说的话录下来。有好多次,我在某些研讨现场因为遇到突发事件,太过于投入,说出来的东西,事后怎么都想不起来。)
局面终于打开,老师们开始头脑风暴,积极参与。我相信他们后面的研讨一定会很精彩,就离开了现场。正如我所料,他们用一个多小时就做出来一份质量很不错的项目导图,为后期的行动清晰了方向和步骤。
第二个场域,我一走进去,就感觉到紧张的空气。我请大家迅速把桌椅达成U型圈,并把U型圈正前方的椅子搬到了一边,然后现学现卖,带着大家玩了刚刚学会的游戏。然后询问大家:为什么要把桌椅达成U型圈?为什么要把正前方的桌椅搬开?为什么要玩游戏?一位老师跟我好有默契,我笑着看了她,她就回应了我。于是,一个安全而自然的对话场域形成了。这一次吸取第一个场域的教训,我一开始就用刚才的故事,直接和老师们坦诚沟通为什么要把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再一次做研讨。很快就感受到大家松弛下来,投入到思考和分享中。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研讨现场,有自然而然地智慧碰撞。
第三个场域,因为昨日已经形成项目导图的初稿,今日只是在升级,就很坦诚地和他们做了沟通。
我本是一个社恐,今天的三次沟通,对我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真诚地求知,真诚地待人,自然会以真诚换得真诚。而这样的真诚,源自于我日常养成的真诚习惯,所以才会很自然地表达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