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开心的二胎妈妈
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一个妈妈说起自己生二胎后的状况:
小女儿出生后心里挺遗憾的,发展成最近都开始抑郁了。特别是看周围二胎的都凑成了好,都在说一儿一女才是人生赢家,心里更难受了。
再加上在家做全职妈妈,每天都是带娃,好像自己的价值只在于娃身上,忍不住胡思乱想很多。
总觉得朋友们都是一儿一女,自己2个女儿不够完美,特别痛恨这一点。
她这样说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因为在这个房子车子彩礼的年代,其实很多人都很羡慕她家两个女儿压力小的,但是没想到她居然这么在意自己没有儿子这件事。
后来才知道,她和老公虽然都是研究生毕业,但是她却是来自一个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的地方。父母一辈很多人都是一直生孩子,直到生出儿子为止。她小时后特别痛恨这些,觉得女孩不能被轻看,因此十分要强,一直努力考了外地的一本大学,后来又读了研究生。
2、拼尽全力逃离,最终却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我们明明是痛恨这种方式的,为什么最后却认同了这样的看法,也成了这样的人呢?
可以猜想的是,因为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父母重男轻女的态度让你觉得自己是女孩不受重视,因为当初才会拼命努力,不断读书。这可以理解为叛逆,努力,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想要在重男轻女的规则之下从其他地方努力让自己得到父母的认可。
反抗的本质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关爱,而在性别这个领域没有办法努力,所以选择了从其他的地方拼命努力。
看似在反抗“重男轻女”,其实则是在适应这个规则。
这听起来很让人难过,但却真的有很多人无法逃离这种循环。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和《都挺好》里的苏明玉,都是这样的例子。《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是原生家庭引起热议的第一弹。她是重男轻女的典型牺牲品,被原生家庭吸干榨尽的代表作。
在樊胜美妈妈的心里,儿子孙子大过天,儿媳妇的娘家惹不起,所以就只能指望这个全家唯一的大学生,樊胜美。我相信,那些年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一听见樊胜美妈妈的电话就心烦。她的钱全部都贴补了家里。她不但要养着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哥哥一家生活,就连哥哥结婚房子的首付、房子的贷款和生孩子的钱都要她出。
最后被逼到当着一众朋友的面被父母逼着向别人借钱。
很多人说,苏明玉不是这样的例子。
但苏明玉真的不是吗?她只是那个高级版本的樊胜美罢了。
她和樊胜美一样,要为父母、兄弟收拾烂摊子。不同的是,她比樊胜美有钱,对樊胜美来说难如上青天的事情,对她来说都不算什么。
但本质上,他们都向这个“重男轻女”的规则做了妥协。
原生家庭需要我做这些才能认可我,那我就去做,做到你们满意为止。
3、走出“轮回”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重男轻女的家长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理上断奶。也就是说,得摆脱对她们情感上的依赖。
不要希望他们肯定你,因为他们永远不会肯定你。如果说他们有时候肯定了你,那可能是他们希望索取更多。没结婚的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尽量把生活弄得精彩一些,有合适的好男人就把自己嫁了。结了婚的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如果老公不靠谱赶紧离婚但是离婚了也不要因为落魄就投靠娘家,自强自立。
不要希望他们爱你,成为你的依靠。中国传统文化里集体主义的影子比较深,每个人都从属与不同的集体,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家庭。结婚前是原生家庭的小集体,结婚后是自己小家的小集体。在心理上认同“自己没有家,没有家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重新界定哪里是家、谁是家人。比如买一件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有几个患难与共的好朋友。
心理上断奶了以后,剩下的一切就都好办了:礼尚往来即可。就当做一亲戚,他们对你好你也对他们好,他们不好你也就不必热脸贴冷屁股,太极端的可以考虑永不来往。有一点记住的是,即使他们对你好了,你可以对他们好,但是你也需要保持心理断奶,不要觉得终于等来了温暖的渴望已久的亲情。
不要因为他们的言行伤心难过,因为你会再一次重温过去痛苦的经历。那就是:你的感受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你们闹矛盾了,你伤心难过;但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像骂了路边的狗一样,日子照过。
千万不要因为外人的说嘴和劝阻而心软,外人永远不知道你们家发生了什么,你经历了什么。如果他们虐你,你还继续对他们行孝,那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的苛待你。只有你知道自己经历过什么,不必被道德枷锁束缚,即便我们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也可以拥有自己精彩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