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总有一些特别的人物,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格格不入,但却在后世获得极高的赞誉。
比如说19世纪荷兰画家梵高,在37年短暂的生命里活得艰辛困苦,生前仅仅卖出过一幅画作,作品被当时主流的学院派批得一无是处,但现在却是世界公认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相较于梵高的被动无奈,18世纪法国作家德尼·狄德罗却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不会被所处的时代接纳,他选择主动地隐藏自己。
狄德罗于1784年去世时,被称颂为“改变国家的一代领袖思想家”,但就连他的好友都认为这样的称赞有些言过其实,理由是没有与之相称的一流作品。
然而在狄德罗去世后的100多年间,接连不断被发现和出版的遗作证明了世人对他的了解仅仅是冰山一角。
直到1948年,狄德罗所有作品全部重现于世,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他生前获得那些赞颂确实不够匹配,不足以体现这位天才深入而广袤的思想以及超越时代的目光。
狄德罗的很多故事也很让人好奇,他的作品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他是如何保证作品在自己去世后能留存完好?他一个法国人,为什么和俄国著名女帝关系那么好?狄德罗在世时公开的作品算不上多,为什么名气那么大?
了解一个名人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传记,因为相对于碎片化的信息,传记通常都是系统和考究的,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快速地理解这个人。
关于狄德罗的种种好奇,我从甲骨文系列丛书《狄德罗与自由思考的艺术》中获得了不少答案。
《狄德罗与自由思考的艺术》封面这本书由卫斯理大学教授安德鲁·S·柯伦历经4年时间书写完成,柯伦作为法国启蒙运动及狄德罗思想研究专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整理了狄德罗生平故事以及他在艺术、道德、政治和宗教等领域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见解。
《狄德罗与自由思考的艺术》的第一部分,以编年史的形式讲述狄德罗人生的四个主要阶段;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狄德罗后三分之一人生中最关注、并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年表与参考文献等,用于辅助理解大事的发展时间,注释资料出处,第三个部分体量与前两个部分相差不多,足以说明资料详实。
附录人物肖像01 狄德罗的前半生
谁也不是天生的思想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过程,狄德罗也不例外。
开始时,他是满腹理想的小城教士。
狄德罗出生于一座法国东部的边远小城,兄妹9人,平安长大的只有2男2女,性格也是各不相同。
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刀匠,技术过硬又勤勉,狄德罗虽然没能子承父业,但对父亲是非常钦佩的。
此时的狄德罗还是一位充满理想的基督教士,那时候他的家族里有个在本地教会担任二把手神职的亲戚,准备退休了,本来想让狄德罗继承他的职位,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没能成功实现。
职位没拿到,还上了教会黑名单,14岁的狄德罗又将重心转移到学业上。
说起来狄德罗成绩优异,但并非循规蹈矩的学生,经常卖弄学识戏弄老师,还和同学打架,一边拿奖一边闯祸,此时的狄德罗已经初步展示了他勇于与各种特权抗争的特性。
狄德罗的出生地和刀匠父亲后来,他是怀疑主义的巴黎学生。
不愿意当刀匠,又没能继承舅父的神职,狄德罗决定前往巴黎继续研修哲学。
巴黎的学校生活重复又封闭,他过得并不如意,在终于完成了五年期学习后,又度过了一段打零工、混日子的时光。
受牛顿、培根等人的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影响,狄德罗在这个阶段得出了自己具备批判性意义的见解,他认为理性的人,是有权利从新审视包括宗教在内的所有人类传统和习惯的。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狄德罗因为观点难以相容而主动疏远了原生家庭,认识了卢梭,自己选了妻子结婚,但也因此让父亲失望,错过母亲最后一面,导致家族产生裂痕。
狄德罗时而感到痛苦和遗憾,但坚持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相较于后半生,狄德罗的早期资料是比较匮乏的,他本人也对于自己的青年时代相对缄默,柯伦推测这也许缘于狄德罗期望后世记住一个怎样的自己。
巴黎进修的学院再后来,他是锒铛入狱的无神论作家。
在做翻译工作的过程中,狄德罗经手了不少拉丁文或希腊语作品,然后又自学了意大利语和英语。在大量的外语著作中,狄德罗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同时也对宗教教义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怀疑。
狄德罗在32岁时,完成了独立撰写的第一本书《哲学思想录》。
它其实还不算一部无神论作品,只是反映了1746年的狄德罗心中对上帝是否真实存在产生的不安和犹疑,书籍一经出版取得巨大反响,很多宗教作者写文抨击书中的观点,反而令它大卖。
3年后,狄德罗出版了第二本书《论盲人的书简》,以18世纪著名的盲人教授为主人翁,通过盲人视觉书写黑暗的世界,揭露了人性中的自以为是,并阐述了无神论的观点。
时运不济,这本书出版时,法国正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国王下令严控民众,由于举报以及狄德罗过往的案底,他被当成了出头鸟,不幸锒铛入狱。
狄德罗在监狱住了3个月,这段短暂的牢狱生活对他的影响很大,在出狱前,狄德罗被迫承诺不再发布类似“动摇人心”的作品。
此时的狄德罗35岁,这件事正好发生在他70年生命的中间点上,影响了他之后的生活形态,也赋予了他追求自由思想的意义。
表面上狄德罗确实履行了出狱时的承诺,而实际上,他却用更隐蔽、也更大胆的方式去实现了自己传播自由思想的决心。
万塞讷监狱02 代表作《百科全书》的渊源
狄德罗的人生由四个主要阶段组成,前三个阶段组成了狄德罗的前半生,而第四阶段,他成为了18世纪最著名的百科全书编者,同时也在暗中铺陈他人生中最伟大的事业,一步步成为启蒙时代最著名的无神论者。
《百科全书》的第一卷于狄德罗出狱后2年出版,这部百科词典的影响力和重要性都远超狄德罗之前独立创作的作品。
《百科全书》的筹备工作可谓一波三折,当时将英文作品翻译成法语不需要支付版权费,书商认为有利可图,于是积极推进,几经波折,这份差事落到了狄德罗和另一位启蒙哲人达朗贝尔身上。
他们在编纂这本书时达成了一致的目标——将自由思想和自由思考的方法传达给广大欧洲读者。
《百科全书》前后募集到了150位专家供稿,从数物化到动植物,从诗人剧作家到哲学家语言学家,从建筑到绘画,从便秘到呕吐,从被狗咬了如何维权到鸡奸的定罪与处罚,包罗万象,对法国启蒙思想影响深远。
《百科全书》编撰工作我之前一直比较纳闷,一本百科全书怎么就思想启蒙了?
原来主要体现在全新搭建的百科“结构体系”上,这种做法相当大胆,既公开又隐秘,最早的评论者、审查者、神职高层都没有挑过体系的毛病。
1.目录首次采用字母顺序代替主题排序。
这意味着两位编辑拒绝长期以来区别对待衡量社会不同阶级以及各行各业价值标准的规则,例如推翻了绘画等人文科学与手工等机械科学之间的传统等级关系。
2.将宗教、神学知识整个搬到“理智”这个大类之下。
这一颠覆性的创举,将宗教归属于人的“想象“产物,赋予读者批评宗教的权利。
3.搭建的关联条目之间的相互参照系统。
既为审查妥协让步,也用这种巧妙的方式,将读者“引导”到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向,设计精巧,颠覆,叹为观止。
尽管狄德罗本人认为编撰这部词典是他人生中最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抱怨归抱怨,工作时还是全力以赴的,不但积极参与词典的预售推广,前后为《百科全书》贡献了7000个内容迥异的条目,也是相当“口嫌体正”了。
实际上除了词典本身,25年的词典编纂工作让他对知识获得了全景式的理解和视野,而多年如一日“自我折磨”式的脑力劳动,为狄德罗暗中进行的伟大事业做足了铺垫,打好了基础。
《百科全书》知识体系03 包罗万象的哲学家
狄德罗其人,按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形容大概是有“社交牛逼症”。
他本人是相当强势的谈话艺术家,既热情又自信。当时的人们之所以非常尊敬狄德罗,一是源于他的文人身份,二是因为他的健谈,思维敏捷,跳跃性强,涉猎广泛,卢梭称他为“惊人的、全面的,或许是独一无二的天才”。
同时期的艺术家为狄德罗创作肖像画、雕像,他会在品评这些艺术作品时专门花时间谈论自己的性格、心理和身材。比如1767年的肖像画就是一副大众认可度最高的画作,但狄德罗却觉得这幅画过于美化他的衣着、动作和神态,直白地说就是滤镜太强,不太像他本人。
确实有点自恋哦,不过再一想想他那些在世时未公开的作品,又觉得这种程度的自信顺理成章,狄德罗确信自己的作品是有价值的,而关于自我的剖析能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事实证明,他的遗作在这些艺术作品形象中得到了具象化。
最受大众青睐的狄德罗肖像画狄德罗写过很多涉题广泛,思想超越时代的作品,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未在生前发表,反而被小心地藏匿,晚年时抄录成三份,一份最完整的由女儿(后称范德尔夫人)收藏;一份不尽完整,交给文学继承人雅克;最后一份32卷装订完整的手抄本与3000卷藏书于狄德罗去世后的6个月漂洋过海送抵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大帝。
直到狄德罗去世的165年后,交给女儿的第一部分手稿才全部重现于世,发现者本来寄希望于找到1-2本遗失的作品,没想到整整装了几个衣柜,看到的一瞬间吓得腿软,像狄德罗曾经期望的那样,它们像炸弹一样引爆了。
通过重见天日的遗作,人们发现狄德罗想先于达尔文畅想了自然选择,先于弗洛伊德提出俄狄浦斯情结,先于绵阳多莉预见了记忆改造,除此之外,一些欧洲著名畅销著作原来也是由狄德罗主要代笔的,其中的部分预言于10年后确实应验了。
狄德罗最伟大的作品在他生前均未发表,有的甚至没有署名,一是躲避迫害,二是寄希望于后世更富有同情心、有更开明的思想,能更客观地评价他的作品。
附录年表总结
完整的人物传记不仅仅是复述其人的一生,更重要的是描述其所处的时代以及变化各个阶段的前因后果,柯伦的《狄德罗与自由思考的艺术》流畅又详实地书写了狄德罗的生平和主要成就,让读者直观地接触到真实的狄德罗,翻译通俗易懂,很值得一读。
THE END
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欢迎与我多多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