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向我们展现整个人类的意识发展史,或者说是精神发展史。通过辩证法,黑格尔要展示意识经过矛盾发展过程,达到现象和本质的同一。
黑格尔所使用的意识和精神这两个词,都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广义的意识包括一切人类的活动,最为广义的精神,包括意识,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绝对精神各个环节。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论科学认识”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达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达为主体。”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实体即主体”,或者又被翻译为“绝对即主体”。
“实体”这个概念在近代西方哲学中被哲学家们无数次加以阐释。一言以蔽之,实体就是真正实在的东西。黑格尔反对实体和思维的对立。他相信实在的内在本质是人类理性可以达到的,因为联结实体、自然、精神的就是思想自身,而且人的思想一直处在辩证运动的过程中。由此,黑格尔将实体囊括进思维之中。不仅如此,实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活的,它在自然中外化自身,并且重建自身的同一性。换句话说,实体是现实的,是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展开自身、获得丰富内容的。
黑格尔反对用浪漫主义的方式来理解变化。当时,德国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都认为,世界的终极变化是非理性的,因此无法用逻辑的表达出来,甚至无法用语言传递,而要诉诸神秘体验,或者神的启示。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就不能成为对所有人开放的知识,所以黑格尔坚决反对这种所谓启示的知识。他要用非常形式化的语言来描述变化。这种高度形式化的语言和叙述方式,黑格尔后来把它称作“逻辑学”。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区别于形式逻辑,它是对整体的一种把握。
黑格尔为什么要用辩证逻辑呢?这要从形式逻辑的特点说起。
形式逻辑有三个基本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它们也可简化为三个公式:A=A,A不是非A,A与非A。这三个定律中必有一个为真。在形式逻辑中,一个对象,例如A,要保持一定的恒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对象始终就是它自己。但是问题是,形式逻辑不太能处理变化问题。例如,一颗种子变成一棵树。按照形式逻辑,如果说原来的种子是A,从它长出来的树一定不是A,但其实两者是有关联的,它体现的是运动的不同环节。这里涉及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扬弃。扬弃,既是消灭,也是保留,它使得辩证法中的“合题”成为可能。一颗种子发芽,长成了一棵树,原来那颗种子是不是没有了?种子是消失了,但是种子变成了大树。它不是被消灭了,它以往的所有要素都包含在这棵树里面。反过来,如果种子没有抛弃自己原来的形态,没有进行自我否定,就不会有后来的参天大树。需要说明的是,辩证逻辑是用来说明精神活动的内在动力,以及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的,所以很难直接运用每个具体的事件上。就好像,黑格尔发明了一把大刀来解剖人类历史,你现在却想用来绣花,显然是不合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