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文责自负】
从沈阳城的南面到北面,多亏南北快速道的兴建,从原来的三个小时车程,缩短到现在只需要1个半小时。这段路程从清晨到黄昏再到夜晚的景色我都见过,因为自从我上大学以来,已经无数次地走过这条路。
记得第一次去大学报到,是父亲和母亲送我,由于第一次出远门,加之母亲“提前去总没坏处”的理念,我们足足提前五个小时到达火车站。我和母亲都没有坐过火车,父亲则一路边问边艰难地带着我和母亲找到候车室。
当时觉得父亲还很年轻,主要的行李和重物都在他身上,我和母亲则新鲜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但当我们看到候车厅门前排起的长长的队伍,我和母亲都焦虑了起来。于是当下我们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为了防止被落下,上不去车,我们决定穿过长长的人海,“游”到队伍前面。
于是我推着母亲,母亲推着父亲,一路伴着“对不起让一让”的念咒似的“口号”,一点一点艰难地向前挺进。偶尔踩到别人的脚,我便回头尴尬地说声对不起,看着父亲流满汗水的坚毅的表情,我竟一点也不觉得委屈了。
最后我们在靠前排的一块空地上停了下来,正当我们为取得来之不易成果而高兴的时候,听到列车员带着抱怨的一句“挤什么,都能上车”后,我和母亲瞬间感觉一切努力都是无用了。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母亲“赶火车”的理念却足足影响了我整个大学四年,每当我放假前后赶火车的前一晚,我都会做着没赶上火车的噩梦,导致我每次都至少提前两个小时到达火车站。这可能就是“原生”的力量吧。
到后来,我工作在了沈阳城南,却也很少回家。因为说是城南城北,可来回路程也需要四个小时左右。不过每次一到回家的时候,母亲就好似有一种特殊的时间雷达,总在我坐上车的一刹那,精准地来一通电话,嘱咐我注意安全的同时,也确认着我的行程。我也只有说一句“快了,已经上车了”,母亲才会安心地放下电话。不过,我成家后,母亲就很少来电话催了,而我却已经习惯地上车后打一个报平安的电话。这已经成为我们母子间的默契。
以前总有人说我和母亲长得很像,母亲的一些生活理念也时常影响着我。如今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形成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只是,偶尔想起母亲那些固执而主观的“生活经验”,心里就不由得暖暖的。
网友评论